石空石窟寺,俗稱“大佛寺”,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寧縣余丁張金沙村雙龍山南麓。雙龍山古時稱“石空山”,所以石窟以“石空”而命名。大佛寺面臨黃河,北靠長城,距縣城20公里,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重點佛教寺院,也是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線路分類: [宗教旅游]
景點地點: 國內 寧夏自治區(qū)
本站推薦:
石空大佛寺
石空石窟寺,俗稱“大佛寺”,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寧縣余丁張金沙村雙龍山南麓。雙龍山古時稱“石空山”,所以石窟以“石空”而命名。大佛寺面臨黃河,北靠長城,距縣城20公里,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重點佛教寺院,也是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石空大佛寺
具體情況
據(jù)《隴石金石錄》引《甘肅新通志稿》:“石空寺造像,……以寺得名,寺創(chuàng)造于唐時,就山形鑿石窟,窟內造像皆唐制。”《嘉靖寧夏新志》載為“元故寺”。關于西夏、元,雖無史書佐證,但從石窟的形制和造型藝術風格看,絕非元代特產?!吨行l(wèi)縣志》載為“元昊建”。由此推知,石空大佛寺石窟,可能開鑿于唐代,在西夏、元代作了重要修和和增塑。
石空大佛寺的構造
石窟鑿于山崖陡壁之下的沙礫嚴中,共計13個洞窟,分上、中、下三個洞窟群,時稱“三寺”。
石空大佛寺的具體分布情況
上寺
上寺有靈光洞,高4.5米,深8.9米,寬5.9米,為覆斗狀,里面塑有地藏王菩薩;百子觀音洞,高2.5米,深1.5米,寬2米,塑有百子觀音;萬佛洞,高4米,深8.2米,寬6米,里面塑有佛像、羅漢,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頂上塑有許多小佛像,其神熊各異,栩栩如生,神熊慈悲安禪。以上三洞均在二層樓閣上。第一層為大雄寶殿,塑有華嚴三圣,中間釋迦牟尼佛,持說法狀,佛像高3米,金剛座、阿難、迦葉護法,兩旁文殊騎孔雀神獅,普賢騎六牙大象,殿宇金碧輝煌。其次還有福祿壽三星洞,高1.9米,深1.9米,寬3.2米,里面有壁畫。三清洞,高4米,深5.7米。寬6米,也就是現(xiàn)在的大雄寶殿的左右配殿。玉皇洞,高3米,深4米,寬5,7米。無量洞,高3米,深2米,寬4米。
中寺
中寺是九間無梁寺洞,它是整個石窟中心,曾被收錄在《中國名勝大辭典》中。這個洞寬敞宏大,寬125米,高約25米,進深724米,上面有三個大佛龕,正中大龕為一鋪五身群像,本尊是石胎泥塑的釋迦牟尼佛座身,高5米,螺發(fā),圓臉、長眉大眼,耳垂至肩,袒胸盤膝,身穿紅色袈娑外衣,姿熊雍容溫和慈祥,左右兩菩薩頭戴花冠,頸佩瓔珞,袒胸露臂,腕戴釧鐲,著貼身長群,系彩色腰圍,臉部豐滿,長眉大眼,鼻子微微隆起,頜下有條弧線,額正中眉宇間有一顆紅色吉祥痣。造型似盛唐時風格,形熊動人,原有阿難,迦葉兩弟子像站陪,現(xiàn)已傾倒毀壞。后壁為火焰光環(huán),兩側有彩色壁畫,從脫落的部分觀察,壁畫有里外兩層,外層繪有佛經故事,如迦葉渡海等人物造型,色彩運用、氣氛渲染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較高的藝術手法。里層時代更早,顏色多已氧化。從色調看,與敦煌唐代彩繪相似。石窟兩壁均有各種佛像,分三排陳列,都是盤腿而坐,身著袈裟外衣,每排八、九尊,拒稱共八十八佛。窟頂繪有彩色番蓮花圖案的藻井,窟底為方磚鋪地,可站立三百多人禮佛。
下寺
下寺有五個洞窟,第一個可能是住僧人的,高3米,深4米,寬3.6米,里面還鑿有一個小洞,高3米,寬15米。第二個是娘娘洞,第三個是藥王洞,高2.5米,深0.6米,寬1.4米。第四個是龍王洞,高3.5米,深4米,寬2.9米。第五個是睡佛洞,高4.5米,深9米,寬3.5米,內塑佛涅盤像,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阿難,迦葉等十大弟子待立身后。
石空大佛寺的美
清代《寧夏府志》記載:“石空大佛寺石壁峭立,中空如陶穴,宏敞可坐數(shù)百人,因石鏤成像,梵宇皆依山結構,每夜僧人燃燈,遠望如星懸天際”,明清時,石空寺石窟已是當?shù)厥爸唬Q“石空夜燈”或“石空燈火”。有詩贊美石空寺:
“疊嶂玲瓏竦石空,誰開蘭若碧云中?僧閑夜靜燃燈坐,遙看清山一滴紅。”
石空大佛寺的古今風貌
石空大佛寺石窟以前規(guī)模很大,有樓閣式山門,天王殿,韋馱殿,兩旁還有鐘鼓樓,山門一副古對聯(lián)云:“座下蓮華壓倒西湖六月景;瓶中楊柳帶來南海一枝春。”
目前上寺和下寺已具規(guī)模。尤其是上寺,它的三層樓閣式主殿、配殿、禪房、齋房一律齊備。一進山門即可看見笑容滿面的彌勒佛,背后是韋馱,兩側有四大天王護法,天王殿氣勢雄偉,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前后,各地得客信徒云集而來,朝山拜佛、看戲、經商、游覽,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寺內珍品
石空大佛寺的發(fā)掘情況
石空大佛寺石窟北臨勝格里沙漠,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曾被風沙淹沒。1983年,為了發(fā)掘埋沒的文化寶藏,經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派來專門技術人員發(fā)掘清理,埋沒近百年的石空大佛寺基本上被清理出來。清理出被沙土深埋的上寺和有科學考古價值的彩塑像100尊,清除積沙18萬立方米。交由佛教界管理以后,完成窟區(qū)防沙草格綱近三萬平方米。近年來,又安裝提出水設施,種植了沙棗、椿樹、榆樹、保護了烽火臺,挖通了暗道,擴大了旅游項目。使唐代絲綢之路——靈州道上的珍貴文物重放光彩。
正門
石空大佛寺的其他資料
石空大佛寺現(xiàn)任住持允成法師,85歲,原籍河北定縣人,1932年出家,師從可慧法師,現(xiàn)任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佛教協(xié)會常務理事,中寧縣佛教協(xié)會會長。
據(jù)史料記載,大佛寺分上、中、下三寺,共有石窟13個,自西向東分別為:焰光洞、萬佛洞、石子觀音洞、老君洞、三清洞、玉皇洞、無量洞、九間無梁洞、財神洞、藥王洞、娘娘洞、龍王洞、睡佛洞。其中數(shù)九間無梁洞(又稱九間無梁寺,位于中寺處)規(guī)模最為宏大,是大佛寺的中心,洞高25米,深15米,寬13米,內塑88佛,加上菩薩、羅漢、供養(yǎng)人等共有360尊之多。正面有3個大佛龕,正中為一龕五身群像,居中的大坐佛高達5米,為石胎泥塑而成,儀態(tài)雍容。后壁為火焰光環(huán),佛龕兩側各有彩色壁畫,色彩艷麗,可與敦煌石窟的唐代壁畫相媲美。
萬佛洞和焰光洞規(guī)模也很大,兩洞鑿于半山腰,洞窟各高5米,深10米,寬6米。萬佛洞正面佛龕塑金身釋伽牟尼坐像,兩側為侍立菩薩,窟頂及兩壁貼塑無數(shù)小佛,號稱萬佛像。焰光洞正中佛龕,上邊塑焰光佛,下邊塑地藏菩薩,洞窟兩側塑有十殿閻君,形體高大威猛,神態(tài)各異。兩窟中間開有一個高3米,寬2米,深1.5米的小窟,內塑百子觀音坐像,窟壁塑無數(shù)天真孩童,活潑可愛。洞窟外面建有靠山樓三層,三窟洞口均在二層樓內,樓閣高聳巍峨,氣勢雄宏,與洞窟渾然一體,形成完美的藝術組合。其建筑手法和外形與敦煌莫高窟一脈相承。
大佛寺自唐代開鑿以來,在一千多年的滄桑歲月中幾經興衰,從遺存的大量明代嘉靖年間的銘文來看,明代進行過較大規(guī)模的維修擴建。清末洞窟被流沙掩埋,使得窟內文物得以幸存下來。1981至1983年間,大佛寺上寺和下寺部分洞窟經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發(fā)掘,深埋地下的千年文物重見天日。隨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陸續(xù)維修了娘娘洞、睡佛洞、龍王洞,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修復了靠山樓、菩薩殿、虔心殿、大雄殿、天王殿、藥師佛殿、阿彌陀佛殿、禪堂、凈寶、山門等古建筑。
目前大佛寺已初具規(guī)模,其它洞窟因資金、技術等原因尚未修復。特別是規(guī)模宏大的九間無梁寺到目前為止仍掩埋于漫漫黃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