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壇全稱是“中華黃河壇”,也稱為“中華黃河圣壇”,是黃河金岸的標志性建筑,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吳忠青銅峽市,為了禮敬黃河、祭拜黃河、感恩黃河,黃河壇于2010年5月開工建設,2011年4月底建成,總設計是馮欽鐸教授。黃河壇長999米,寬200米,建筑面積是6.5萬平方米,背靠賀蘭山山脈,隔河屹立牛首山,左傍萬里黃河臂彎,右依青銅峽峽口。
線路分類: [宮殿樓閣]
景點地點: 國內 寧夏自治區(qū)
本站推薦:
中華黃河壇
基本簡介
黃河壇全稱是“中華黃河壇”,也稱為“中華黃河圣壇”,是黃河金岸的標志性建筑,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吳忠青銅峽市,為了禮敬黃河、祭拜黃河、感恩黃河,黃河壇于2010年5月開工建設,2011年4月底建成,總設計是馮欽鐸教授。黃河壇長999米,寬200米,建筑面積是6.5萬平方米,背靠賀蘭山山脈,隔河屹立牛首山,左傍萬里黃河臂彎,右依青銅峽峽口。站在黃河圣壇的位置向下望去,眼前的黃河及灘地正好成一個太極八卦圖。2011年5月8日,在第三屆中國(寧夏)國際文化藝術旅游博覽會•感恩母親河活動中,中華黃河壇首次亮相。
整體結構
中華黃河壇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青銅鑄造,以表達華夏民族飲水思源、感恩戴德、崇敬吟頌黃河母親。中華黃河壇總設計師、項目總監(jiān)馮欽鐸介紹說:“中華黃河壇在規(guī)劃理念上遵守三條宗旨: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地,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壇要建成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規(guī)劃布局上采用六條線:第一條是中國祭祀文化一條線,第二條線是黃河五千年文化一條線,第三條線是青銅藝術展示一條線,第四條線是皇家祭祀園林一條線,第五條線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數(shù)數(shù)一條線,第六條線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一條線;在建筑布局上按‘三區(qū)、五牌樓、三大道、三大殿、一廣場、一壇、一院’:三區(qū)為‘思恩區(qū)、禮恩區(qū)、感恩區(qū)’,五牌樓為‘中華黃河壇大牌樓、思恩牌樓、禮恩牌樓、感恩牌樓、文淵牌樓’,三大道為‘碑林大道、農耕大道、文華大道’,三大殿為‘中華人文始祖殿、慈孝懿范殿、百家姓祠堂’,一廣場為黃河廣場,一壇為中華黃河壇,一院為黃河文化研究院”。 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
思恩區(qū)——飲水思源 感恩報德
奔流不息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黃河獨愛寧夏。她用與眾不同的柔情,灌溉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寧夏人。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常言道飲水思源。作為華夏新天府的塞上江南寧夏,從黃河母親那里得到的太多太多……在中華黃河壇思恩區(qū),寧夏用氣勢恢宏的黃河大牌樓、集古今天下文人騷客詠頌黃河名篇的碑林大道、納五千年華夏歷史經典的大型銅浮雕,向世人訴說著黃河母親的深厚積淀,一展黃河兒女向偉大母親感恩報德的誠摯心愿。
中華黃河壇牌樓
中華黃河壇牌樓是黃河壇的正門。這個15.8米高,45米跨度的10柱9門特大型牌樓,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青銅牌樓,歷史上也聞所未聞,顯示了黃河文化博大精深的恢宏氣魄。
中華黃河壇牌樓的設計,柱子采用“玉琮”造型;橫坊采用青銅器饕餮紋造型;主方頂上設太陽鳥、龍鳳呈祥;兩個副門頂上分別飾有日、月,以示天地乾坤;主門橫匾書寫“中華黃河壇”5個大字;太陽門橫匾書寫“敬天”;月亮門橫匾書寫“法地”;其背面分別對應書寫“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柱頂為方形,對應方位分別對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之象;柱頂為“望天吼”,又稱為“盼君歸”,昭示黃河母親盼望海內外黃河兒女歸來。
碑林大道
進入中華黃河壇牌樓,面前是黃河壇三座大道的第一座大道——63米長、54米寬的碑林大道。碑林大道兩旁分列著18道銅碑,上面刻有精選了歷代吟詠黃河的著名詩篇。在這里,你能看到《詩經•衛(wèi)風•河廣》、《山海經•西次三經》的黃河選句,莊子《秋水》的章句,屈原《九歌•河伯》的詩句,以及自幼學過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詠頌黃河的傳世佳作均被收錄。
黃河五千年照壁
走過63米長的碑林大道,面前是7.2米長,7.2米高黃河的五千年照壁。從內容上來講,涵蓋中華古代和歷代封建王朝主要歷史事件、代表人物及所反映的傳統(tǒng)文化。“三皇五帝夏周商,五霸七雄鬧春秋。秦掃六合惜失鹿,楚忘社稷歸炎劉。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爭未休。宋遼金元明方立,封建王朝清到頭。”一條清晰的歷史線路躍然銅壁。銅浮雕的背面,是黃河五千年大型文字版,按照經、史、子、集傳統(tǒng)思路,分為“黃河之水”、“黃河之史”、“黃河之子”、“黃河之壇”4個章節(jié),將黃河五千年歷史文化精華,濃縮為一萬八千字,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思恩牌樓
拾階而上,青銅制作的思恩牌樓矗立面前。思恩牌樓左右分別鐫刻“飲水思源”“感恩報德”,即是“思恩區(qū)”主題——展示中華傳統(tǒng)的孝道文化,表達報孝母親河的赤子之情。牌樓兩側分列的麒麟神獸著實奪人眼球。古人云“麒麟顯而黃河清,黃河清而圣人出”,源自黃河之吉祥神獸的麒麟,立在牌樓兩側作為守護靈獸再合適不過了。
三橋
通過思恩牌樓,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黃河領域九省地圖狀的一泓水面,它的寓意是九省應飲水思源,共同深念“母親河”的恩典。水面上橫跨著三座大型九孔玉帶拱橋,統(tǒng)稱“三才橋”。
根據(jù)中華黃河文化講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精神和追求“天時、地利、人和”的理念這三座橋,從左至右分別稱為“天健橋”、“人和橋”、“地坤橋”。
在天健橋的兩側欄板石柱上,我們可以看到雕刻的是形態(tài)各異的龍形圖案,表達的是“飛龍在天”之意;在人和橋的兩側欄板石柱上,雕刻的則“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象征天地世間人脈生息繁衍;在地坤橋兩側欄板石柱上,雕刻的則是各種形態(tài)的鳳形圖案,地為坤,為女,鳳則是雌性物界的最高代表,因此用鳳來表示大地厚德載物,恩澤萬方之意。天賜地饋 渾天地動,思恩區(qū)設有天賜閣、地饋閣,寓意黃河恩澤乃“天之恩賜”“地之饋贈”,即承大自然之恩典。天賜閣與地饋閣左右分設渾天儀、地動儀。由此,天賜地饋,渾天地動,遙相呼應。
農耕大道
走出思恩區(qū),我們即將前往的是黃河壇三區(qū)的第二區(qū),也是黃河壇所處的區(qū)域——禮恩區(qū)。連接兩區(qū)的是99米長、36米寬的農耕大道。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生在黃河邊,長在黃河邊,耕種在黃河邊,生活在黃河邊。走上農耕大道,二十四節(jié)氣圖騰柱和朝代農章帶著我們踏上祖先的腳印。
二十四節(jié)氣圖騰柱
二十四節(jié)氣圖騰柱高達9米,分列道路兩旁,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六節(jié)氣排列。圖騰柱選用青銅材料,每根柱頂有表現(xiàn)這個節(jié)氣的花信風;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柱體配有與這個節(jié)氣相對應地農耕浮雕圖;柱底以竹簡文字說明。由于圖騰柱上的農耕浮雕圖歷史上從未有過,專家組精心組織了一批民俗、歷史、雕塑、年畫的各方面專家,第一次以生動形象的民俗浮雕展示在觀眾面前,乃歷史首創(chuàng)。
十八面漢白玉石鼓
農耕大道中央矗立著18面漢白玉石鼓,從遠古時代開始,經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元、明、清、中華民國、土地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上面刻著歷朝歷代農策賦稅,即“朝代農策”,逐一瀏覽,便可知曉中國農耕賦稅徭役的演變過程。
禮恩區(qū)——為黃河作注 為歷史留名
作為農業(yè)大國,五千年來我國的歷朝歷代都以農耕為重。而黃河,則是我國乃至世界農耕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說黃河,不得不說農耕,尤其是黃河農耕文化的歷史。在禮恩區(qū),我們可以看到,將我國古代農耕歷法二十四節(jié)氣以民俗浮雕展示的、歷史首創(chuàng)的二十四節(jié)氣圖騰柱;可以看到五千年來歷代農耕政策變遷;更可以看到首次將六十甲子鎮(zhèn)守的黃河壇。所有這些,都在為黃河母親作注,為中華歷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