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歡迎,請登錄 傳真:0635-8336665 24H電話:0635-8681234

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位于陜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jù)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歷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

線路分類: [陵園古墓]

景點地點: 國內(nèi) 陜西省 延安市

本站推薦:

景點詳細介紹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位于陜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jù)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歷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

歷史與現(xiàn)狀

  黃帝陵古稱橋陵。這是因為,沮河水由西向東呈U形繞此山而過 ,站在山上朝下看 ,東邊有河 ,西邊亦有河,就像水從山底穿過,故此山名之曰橋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橋陵。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云:“橋山,《山海經(jīng)》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謂橋山。”清人顧祖禹在其所撰《讀史方輿紀要》中說:“沮水至縣北,穿山而過,因以橋名。”清代畢沅更于陵前題碑“古軒轅黃帝橋陵”。自此以后,橋陵之稱更為聞名。1942年,陜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考慮到黃帝聲名遠播、威名遠揚的無比崇高地位,加之為了與陜西蒲城豐山唐睿宗之橋陵相區(qū)別,遂改橋陵為黃帝陵。此年冬天,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題寫“黃帝陵”三個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黃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后,黃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黃帝陵所在地的縣名也隨之由中部縣改稱為黃陵縣。

  黃帝死后,人們?yōu)榱吮磉_對這位人文初祖的懷念之情,便起冢為陵,立廟祭祀?!妒酚洝份d:“上(指漢武帝)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后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史記•封禪書》)可見,在漢武帝以前,橋山黃帝陵就已存在。唐宋以來,因各朝皇帝的重視,不斷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

     沿登山大道向上攀登,越過軒轅廟一公里許,半山腰有一停車場為第二停車場。從停車場到陵園,有條通達黃帝陵的神道,也叫登道。1992年以前的神道為石頭鋪就。該石登道共229級,長250米,寬2.53米,途中有道彎4處,面積不等的平臺26處。石登道兩旁有1.08米高的水泥護欄,370個高1.34米的柱頭分別雕有各種形狀的石雕?,F(xiàn)今看到的登陵道為整修黃帝陵一期工程完工項目,從1996年4月開始正式使用。它由陵道和神道兩部分組成,總長455米,寬5米,其中陵道長260米,神道長195米。全用花崗巖條石鋪筑。陵道采用形斷而意連、曲不離直的手法構建,共277個臺階。

  沿登陵道拾級而上,兩側古柏參天,翠色長駐。在距黃帝陵約200米的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間豎立的下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八個大字,令人肅然起敬。古代山路崎嶇,謁祖祭陵者多騎馬坐轎,但行至此處,均下馬落轎,整理衣冠,平靜心情,恭行至陵前。現(xiàn)代人雖不騎馬坐轎,多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園,亦須恭敬肅然;乘車上山者,同樣也須在此下車,以示敬意。

  從第二停車場至陵園有一條公路,原為土路,每遇干旱,車輛過后,塵土飛揚,而到了雨后初晴,則是泥濘滿地。陜西省在整修黃帝陵工程中,1995年將這段土路鋪成石板路??傞L750米,寬7.5米。登臨這條上陵公路,眼觀柏林蒼翠,耳聽八方鳥鳴,不由使人產(chǎn)生祭陵的神圣感和莊重感。另外,又專門新修了一條登陵車道,主要用作護林防火。

  陵道盡頭,便步入陵園區(qū)。陵園四周,順依山勢,修有綿亙不絕的青磚圍墻,高1.6米,涂以紅色,象征至尊至偉。墻頭為紅椽綠瓦,古色古香。整個陵園,南北約210米,東西約72米(前寬42米、后寬81米)。陵園有兩個門,分立東西兩側。從東門進入陵園區(qū),有一欞星門,門兩旁是仿制的漢代石闕。從西門而入,步行數(shù)步,左側是一座高24米的夯筑高臺,臺旁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臺”四字,為明代嘉靖七年閏七月所立,落款為“滇南唐琦書”。此臺始建于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妒酚?bull;孝武本紀》記載:漢武帝劉徹“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帝劉徹勒兵十余萬號稱18萬大軍,北征朔方,凱旋后,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歸途經(jīng)黃帝陵時,停兵祭祀。同時為使自己長壽成仙,又令18萬兵士于此起土筑臺,后人因此稱此臺為祈仙臺。《中部縣志》載:漢武仙臺,“峙黃陵左側,高出林表,漢武巡朔方,還,祭黃帝,筑臺祈仙”。祈仙臺距陵墓45米,兩條石砌曲徑通向臺頂,土臺邊緣由古柏環(huán)抱。臺頂高達林表,登臨其上,四周景色盡收眼底,云蒸霧繞,恍如仙境。

  越過漢武仙臺,登上橋山之巔,便是黃帝陵冢。陵冢位于橋山山頂正中,坐北面南,高3.6米,周長48米,面積約200平方米。陵冢為土冢,扁球狀,直徑為16米。土冢下部筑方形墓臺,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臺與圓冢相結合,上圓下方,具有“天圓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義。黃帝陵前立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四字,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落款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書”。傳說軒轅黃帝就是在這里乘龍升天的。升天時,人們從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寶劍等埋葬此處,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懷念。再前原有一古碑,上書“古軒轅黃帝橋陵”,系陜西巡撫畢沅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立,碑石現(xiàn)已佚失。

背景傳說

  黃帝陵相傳是華夏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它位于陜西省中部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yǎng)蠶,其史官倉頡創(chuàng)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chuàng)造了干支歷法,其樂官伶?zhèn)愔谱髁藰菲?。我國后來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勛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tǒng)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jù)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東巡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陜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后,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于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后就安葬在橋山。

  中華民族祭祀黃帝陵廟的活動,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開始了。從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們與學生對話語錄中,已經(jīng)得到證實。據(jù)《呂氏春秋•安葬篇》、《七國考》、《山海經(jīng)》這些古史書籍記載:“墓設陵園”在秦代開始形成一種制度。黃帝陵園最早建于秦代。秦統(tǒng)一六國后,又規(guī)定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墳都稱作“墓”。漢代又規(guī)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劉邦建立大漢后,漢朝初期就在橋山西麓建起“軒轅廟”。唐代宗大歷五年至大歷七年,對軒轅廟進行了歷時二年重修擴建,并栽植柏樹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開寶二年,因沮河水連年侵蝕,橋山西麓經(jīng)常發(fā)生崖塌水崩,威脅廟院存亡,地方官員上書朝廷,宋太祖趙匡胤降旨,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移橋山東麓黃帝行宮。這就是當今人們前來拜謁的軒轅廟。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當今,都對黃帝陵廟進行過多次修繕和擴建,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黃帝陵廟的規(guī)模和范圍。已遠遠超過歷代。

  千百年來流傳在當?shù)孛裰{說:

  漢朝立廟唐擴建,到了宋朝把廟遷,

  不論誰來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陵區(qū)概況

天下第一陵

  黃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稱號黃帝崩,葬橋山,橋山位于陜西省黃陵縣城北約一公里處,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huán)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蔥蔥。軒轅黃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橋山巔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huán)冢砌以青磚花墻,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

  亭內(nèi)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qū)周圍設置紅墻圍護,東南側面為欞星門,兩側有仿制的漢代石闕。陵園區(qū)內(nèi)地鋪著磚。顯得古樸典雅。

  陵前正南,陵園圍墻以外是土筑高臺,即“漢武仙臺”?!妒酚?bull;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臺,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筑,臺高20余米,現(xiàn)已用塊石砌筑并建有登臺石階及云板,護欄等。

  黃帝廟前區(qū)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征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軒轅橋

  廣場北端為軒轅橋,寬8.6米、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石梁121根,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全橋均采用花巖石料砌成。顯得粗獷古樸。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面為印池,占地約300余畝。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云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印池四周綠樹成蔭,形成優(yōu)美的空間環(huán)境。

  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臺階,象征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巖(仿漢代木)建筑。顯得格外莊嚴雄偉。

  入廟院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軒轅手植柏。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此柏高19米,樹干下圍10米,中圍6米,上圍2米,遒枝蒼勁,柏葉青翠。

陵墓區(qū)

  通往陵區(qū)的石道邊樹有“下馬石”,上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靠近陵區(qū)有“漢武仙臺”,傳說漢武帝北征匈奴歸來時祭祀黃陵所筑;帝陵現(xiàn)高3.6米,周長48米,有磚墻圍護。南面立明代“橋山龍馭”石碑一通。陵區(qū)東側碑廊珍藏歷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陵區(qū)西側立有香港回歸紀念碑和澳門回歸紀念碑;“人文初祖大殿”系供奉黃帝的正殿,“人文初祖”匾額為愛國將領程潛所題。內(nèi)有墨玉刻制的黃帝浮雕像,設有神龕,神龕四周飾以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四靈;紀念亭內(nèi)陳列有中國近現(xiàn)代領袖人物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題詞;墓前有祭祀亭,用于前來拜祭人祭祀之處,祭亭中立有石碑,上有“黃帝陵”三個字,原為蔣中正于抗日戰(zhàn)爭期間題寫,1956年鏟除,1963年修復時換為郭沫若題寫。

軒轅廟

  軒轅廟也稱黃帝廟,位于陜西省黃陵縣橋山山腰依山傍水修建,由軒轅廟和祭祀大殿二部分,均為1993年以后新修繕的建筑,占地約8000平方米,整個建筑為全麻石結構,氣勢恢宏。

黃帝手植柏

  黃帝手植柏位于陜西省中部黃陵縣軒轅廟院內(nèi),高20余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它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當?shù)赜忻裰V:七摟八揸半,圪里圪垯不上算。謂七人合抱猶不圍。

  在橋山腳下,有軒轅廟一座。軒轅廟院面積約10畝。院內(nèi)有古柏14棵,右側有一株古柏特別粗樹枝像虬龍在空中盤繞,一部分樹根露在地面上,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樹旁有一碑樓,內(nèi)嵌石碑一塊,上寫:“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圍三十一市尺,中圍十九市尺,上圍六市尺,為群柏之冠。相傳是軒轅黃帝手植,距今約有五千余年。諺云:‘七樓八擤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據(jù)說,不久前對此樹重測了一次,下圍已達到三十市尺,有人說,此柏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一株,稱為“柏樹之王”,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

誠心亭

  再北為誠心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祭祀官員至此須整飾衣冠,靜心凈面,方可進入大殿祭祀。再北為碑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頂。亭內(nèi)立有毛澤東手跡“祭黃帝陵文”和蔣中正手跡“黃帝陵”碑石。

掛甲柏

  據(jù)說,武帝修起九轉祈仙臺的第二天,旭日東升,漢武帝命令18萬大軍列隊橋山,俯首默祭。武帝卸下盔甲,掛在一棵柏樹上,然后獨自登上祈仙臺,祈禱黃帝保佑他長生不老,日后成仙升天;也保佑大漢江山永遠太平。祭祀完畢,當天領兵返回長安。這就是后來人們所說:“18萬大軍祭黃陵”。

  從這以后,漢武帝掛過盔甲的這棵柏樹,周身上下,斑痕密布,縱橫成行,柏液中出,似有斷釘在內(nèi),枝干皆然。這就是橋山柏中獨一無二的“掛甲柏。”特別是每年清明節(jié)前,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柏液凝結為球狀,就像掛滿了珍珠寶石,閃閃發(fā)光,晶瑩奪目,經(jīng)陽光反射尤為壯觀,吸引著各地前來謁陵拜祖的人。然而清明節(jié)一過,柏液中斷,古柏從枝到桿又恢復了原來密密麻麻的甲痕。

歷代碑石

  側有一高大古柏,即“漢武掛甲柏”,枝葉茂盛。軒轅廟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門楣匾額“人文初祖”,系國民黨元老程潛手跡。殿內(nèi)正中木質壁龕內(nèi)嵌浮雕軒轅黃帝石像。碑亭東為碑廓,其中有歷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記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禁伐黃帝陵樹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黃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黃帝橋陵碑,以及1912年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后派代表團帶上他新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往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的碑石等。

  每到清明時節(jié),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常到這里拜祭。

修繕工程

  應海內(nèi)外華人的共同要求,經(jīng)國家批準,整修黃帝陵工程已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節(jié))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動工建設。

  整修黃帝陵工程的范圍包容了黃帝陵所在的橋山及其周圍山水、城鎮(zhèn),面積達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標和指導思想,一是以黃帝陵、廟深刻的內(nèi)涵為基礎,通過整修黃帝使黃帝隊成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圣地;二是保證好現(xiàn)存的文物古足跡和古柏林,為古柏林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三是建筑與天然山川水勢相結合,融陵、山、水、城于一體,體現(xiàn)出“雄偉、莊觀、肅穆、古樸”的氣勢;四是吸收傳統(tǒng)思想的精華,追求漢代更古樸粗廣的建筑風格,并使所有建筑風格形象力求統(tǒng)一。

  整修工程規(guī)劃確定了以黃帝陵、軒轅廟為重點保護范圍,總體結構包括廟前區(qū),廟品,功德場及神道,陵區(qū),縣城和外圍景觀六個區(qū)域。形成祭祀謁陵完整的建筑休系,其中廟院廣場能滿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點綴,增強人們對先祖的崇敬和對文明古國歷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黃帝陵規(guī)劃設計是國內(nèi)一流專家指導下進行的,并廣泛征求了港,澳臺地區(qū)和海外華人的意見。相信不久的將來,黃帝陵一定能成為全體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和力量的凝聚點。

帝陵傳說

  帝陵黃帝戰(zhàn)敗蚩尤,建立了部落聯(lián)盟,定居在橋山。黃帝發(fā)現(xiàn)橋山一帶群民,有的棲居于樹,有的與獸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黃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鴻、共鼓等商議如何改變這種狀況。他們教化橋山群民在臨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樹造屋,離開樹枝和洞穴搬進新屋;又把橋山改名為橋國。橋山群民住進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獸來傷害他們了。可是,在那時候人們并不懂得毀壞森林將會帶來什么樣的嚴重后果。他們經(jīng)常亂砍亂伐樹木,沒有幾年,橋山周圍的樹林全被砍光了。就連黃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葉的柏樹,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就在這時候,一場暴雨襲來,山洪突然暴發(fā),洪水像猛獸一般從山下猛沖下來,把幾十人和黃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貨都卷走了。黃帝悲痛萬分。

雨過天晴,黃帝親自帶領大臣們上山查看,發(fā)現(xiàn)凡是樹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僅擋不住水,連地上的草也沖得一干二凈了。黃帝看見滿山遍野都是洪水過后留下的溝溝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對群民說:“今后再也不能亂砍樹木了。如果再亂砍下去,橋國就沒有樹林了,野獸也沒處藏身了。到那時,我們吃什么?穿什么?”當時有位大臣建議搬到另一個地方居住。黃帝說:“不可!如果那里樹木也叫我們砍完,那時候我們還能往哪里搬呢?再遭洪水,我們又哪里跑?”眾臣覺得黃帝說得有理,都問他該怎么辦?

  黃帝說:“我愿和大家一齊上山栽樹種草,用不了幾年,滿山就會長滿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來野獸,那時橋國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說罷,黃帝就自己帶頭栽了一棵小柏樹。臣民們都學黃帝的樣子,紛紛栽樹種草。不幾年,橋國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蔥綠。人們都很感激黃帝。從此,植樹造林便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世世代代一直沿續(xù)下來。

  傳說黃帝在乘龍升天飛經(jīng)橋國上空時,還特意讓巨龍停下來,為了再看一眼自己親手栽下的那棵柏樹。臨行時,又隨手把群民送給他的干肉塊扔下來,落在自己栽種的柏樹上。傳說現(xiàn)在黃帝手植柏樹干上長的24個疙瘩,就是那時黃帝扔下的肉塊變的。

  傳說黃帝乘龍升天時,臣民們挽留不住,以致把黃帝的衣襟、靴子和寶劍都拽下來了。臣民們?yōu)榱思o念黃帝,便把這些遺物都埋在橋山之巔,這里便成了黃帝的衣冠冢。從此,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祭奠。

  那時,橋山頂上沒有樹木,是光禿禿的一片。群民在黃帝陵前祭供的食物,常被飛禽走獸搶食一空??吹竭@種情況。群民心里很不安。有位名叫青山的老人,便在黃帝陵冢周圍栽種了很多樹,想用樹的樹葉把陵墓遮擋起來,青山老人整天挖樹、栽樹,忙個不停。時間一長,被九天玄女發(fā)現(xiàn)了,她回到天宮便把此事稟告玉皇大帝。玉帝說:“青山老人對黃帝一片赤心,天宮早已知曉,只是他獨自一人栽樹,何年何月,才能栽滿橋山”?說罷命九天玄女把王母娘娘收藏的常年不落葉的柏樹籽,撒在橋山上,第二年春天整個橋山溝溝岔岔,山山峁峁,都長出了綠盈盈的柏樹苗。青山老人見滿山長出了樹苗苗,高興的不得了,他整天在山上給樹苗培土、除草。日積月累,年復一年,一棵棵柏樹長得根深葉茂,整個橋山變成蔥綠一片。不知又過了多少年,青山老人已年過百歲,雖然胳膊腿已不靈活,但每天仍然堅持上山護林。就在這時候,橋山來了一個名叫拾怪的惡霸,他憑著自己有十個兒子,暗偷明搶,胡作非為,無惡不作。拾怪發(fā)現(xiàn)橋山柏樹長得又粗又大,便起了歹心。他帶領兩個兒子明目張膽地上山砍樹。青山老人發(fā)覺后,急忙起來阻止。拾怪父子三人蠻不講理地說:“滿山遍野都是樹,我們砍幾棵有何不可!”青山老人說:“祖陵地上的樹,誰也不許砍!”拾怪根本不聽這一套,繼續(xù)指揮兒子砍樹。青山老人上前把樹身緊緊抱住。拾怪揮起一拳,就把青山老人打倒在地。年邁之人,哪經(jīng)得起這樣的拳打,眼看著青山老人兩眼一閉死去了。這時候,正好陳摶老祖從橋山上空經(jīng)過,見拾怪打死了護林老人青山,急忙返回天宮,告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從南天門上往下一看,不由得怒從心起,隨手拔下頭上兩支金箸,往下一拋。拾怪的兩個兒子隨即慘叫一聲,便倒在血泊中了。原來兩支金簪在空中變成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拾怪兩個兒子的胸前。拾怪不知寶劍的來由,以為有人在暗算他們父子,一氣之下,便放火燒山。橋山上頓時燒成焦蛋。再說,王母娘娘發(fā)現(xiàn)現(xiàn)橋山樹林起火,立即請龍王降雨。霎時大雨傾盆,很快就把烈火撲滅了,橋山柏樹經(jīng)過這場災難,不但沒有絕種,反而變得更加繁茂。所以民間有這樣的傳說:“橋山古柏,棵棵都是神樹;誰要亂砍,全家都要遭殃”。

  有個名叫賴順的人,偏偏不相信。此人好吃懶做,一貫靠偷人為生,有年冬天,雪下得有三尺深,賴順凍得實在受不住了,便偷偷跑上橋山,把橋山上的柏樹枝偷砍了一擔,挑回家里當柴燒。誰知點火以后,只冒濃煙,不起火焰。賴順用口越吹,濃煙越大,最后把他嗆得跌倒在地,兩眼直翻,口吐鮮血,氣斷身亡。鄰居們聞訊趕來一看,原來賴順燒了橋山柏樹枝,怪不得落了個如此下場。

從此以后,再沒有人敢隨便砍伐橋山的古柏了。就是有的孩子偶爾把落在地上的枯樹枝拾回來當柴燒,都會受到家中老人的嚴厲責罵,非叫孩子把拾回的枯樹枝送回橋山不可。橋山古柏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保護到今天,康熙年間,有一位縣令想知道橋山到底有多少棵古柏,曾令人普查了七七四十九天,結果沒有數(shù)清,只好作罷。1939年,中部縣的縣長盧仁山調(diào)集一個民團,把橋山劃地為段,編列號次,命士兵按樹貼號,錯者罰大洋五塊,打40軍棍。歷經(jīng)19天詳細普查,才得查清橋山共有古柏61286棵,并將這一普查結果正式載入了黃陵縣志。

黃帝腳印

  凡是來黃陵縣謁陵拜祖的人,幾乎都要到軒轅廟院內(nèi)看一看黃帝的腳印。這雙腳印留在約一米見方的青石上。看的人總愛把自己的雙腳,放在黃帝腳印上試一試,用他們的話說,這是“踩著黃帝的腳印前進。”

  黃帝的這雙腳印為什么能保存到今天?這里還流傳著一個故事。相傳黃帝時期,當初沒有衣帽,更沒有鞋襪,不是用樹葉遮體,便是以獸皮纏腰。黃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樣,腰間纏著獸皮,光著腳板,長年累月奔走各地,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凍,黃帝出外巡察時傷腦筋光著雙腳。

  后來,胡巢和于則發(fā)明了了帽子和木屣,有人給黃帝也做了一雙木屣。穿起來雖比光著腳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動卻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獵仍不能穿。有年冬天,黃帝出外回來,腳凍爛了。穿木屐不方便,黃帝身邊的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給黃帝縫了個布筒。黃帝在腳上試了試,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黃帝也不見怪,還表揚了素雀的創(chuàng)造精神。素雀卻十分難過,有一次她去河邊擔水,發(fā)現(xiàn)黃帝獨自一人從河灘走過,留下了深深的腳印,素雀仔細一看,心里亮了。原來黃帝的腳特別大,如果按腳印做下去,就不會再小了。于是素雀擔完水,取來石刀,在黃帝腳印四周的膠泥上劃了四方格,曬干后,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雙軟木作底、麻布作幫的高筒靴子。黃帝試穿后,覺得很滿意。人類第一雙高筒靴子就這樣做成了。黃帝十分珍愛這雙靴子,平時舍不得穿它,只是遇到節(jié)日或開慶功會時才穿上它。

  黃帝乘龍升天時,臣民們今瓔藏在黃帝東宮。到了近代,這塊刻有黃帝腳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軒轅廟院內(nèi),一直保存到現(xiàn)在。

九轉祈仙臺

  傳說漢武帝劉徹,一心想當神仙,為此天上玉帝曾和天宮諸神商議過多次,準備將他點化成仙,因為他在抗擊匈奴、打通西域、開拓絲綢之路等方面都立下了功勞。但是,漢武帝想成神仙的心情過于迫切了,結果適得其反。

元封元年十月初,他帶領18萬大軍北巡邊關,威震匈奴。在返回長安時,路經(jīng)陽周郡橋山,為了祭奠黃帝,他竟在黃帝陵的對面,修筑了一座比黃帝陵還高出一半的“九轉祈仙臺”(后人稱“漢武仙臺”)。這一下可觸怒了天宮,玉帝和諸神都認為漢武帝太狂妄自大,竟敢把祖先都不放在眼里,這還能成仙?玉帝盛怒之下,用朱筆一揮,就把漢武帝即將到手的仙籍取消了。漢武帝夢中知道此事,心中甚為不平,幾天幾夜都沒睡好覺。于是,他便以一代天子的名義,寫信質問玉皇大帝。玉帝看罷,給漢武帝寫了這樣一封信:

  “……你劉徹,16歲當上皇帝,一心只想成為神仙,為此干出許多蠢事,甚至連自己的親生女兒也遭方士奕大欺騙。奕大騙術敗露之后,你又不顧翁婿之情,一氣之下將奕大殺死,給女兒造成終身痛苦。之后不久,你又被方士公孫卿這一大騙子所迷惑。這一切天宮都沒有和你計較。誰知為了李陵事件,你又給司馬遷施以‘宮刑’,欲置司馬遷于死地,但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事業(yè),忍辱偷生,堅持把《史記》寫成,給后世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著作。就這樣,你還不放過司馬遷,到處派人搜查《史記》原稿,準備焚毀,多虧倩娘盡力設法,才使此書得以保存。你作為一國之君,竟無一點容人之量。你妄自尊大,目無祖先,修筑的祈仙臺竟然高過黃帝陵。你的所作所為早已失去成仙資格,更休想乘龍升天!”玉帝把信寫好后,交給九天玄女,玄女乘漢武帝病中睡沉的時候,把信悄悄地放在他的枕邊。漢武帝醒來看到信后,悔恨地說:“唉,一切都晚了!一個人不論作什么事情,都不能過頭。不管你是一朝天子,還是平民百姓,做過了頭都不會得到寬恕的”。說罷,就瞑目而逝。有個封建文人,名叫寇紹光,曾寫了這樣一首詩:

  滿山翠柏望橋陵,上有仙臺壘九層。

  夜夜唯留明月照,年年只見白云興。

  何事漢宦生異念, 登高筑眺盼飛升。

  看來這位詩人對漢武帝異想天開,祈求成仙升天的夢想是很不滿意的。當年漢武帝醉心于成仙升天的事早已傳為笑柄,但他在黃帝陵前修筑的九轉祈仙臺,如今卻成了后世人攀登懷古頃懷先祖的好地方。

祭黃帝陵

  1937年4月5日清明節(jié),毛澤東、朱德派林伯渠為代表,以鮮花時果之儀致祭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祭辭曰: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 胄衍祀綿,岳峨河浩?!÷斆黝V?,光被遐荒; 建此偉業(yè),雄立東方?!∈雷儨嫔?,中更磋跌; 越數(shù)千年,強鄰蔑德。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 遼海燕冀,漢奸何多! 以地事敵,敵欲豈足; 人執(zhí)笞繩,我為奴辱?!≤簿S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奮戰(zhàn),區(qū)宇以寧?!∝M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國,讓其淪胥。 東等不才,劍履俱奮; 萬里崎嶇,為國效命。 頻年苦斗,備歷險夷;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各黨各界,團結堅固; 不論軍民,不分貧富。 民族陣線,救國良方; 四萬萬眾,堅決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內(nèi)政; 億兆一心,戰(zhàn)則必勝?!∵€我河山,衛(wèi)我國權; 此物此志,永矢勿諼, 經(jīng)武整軍,昭告列祖; 實鑒臨之,皇天后土。 

  尚飧。

交通指南

  從西安火車站廣場南側的汽車站有車直達黃帝陵,車程約4小時,車票20元。

門票費用

  旺季價格:門票91元/預訂價89元(包含景點:黃帝陵,軒轅廟)

  淡季價格:門票51元

備注:

  1.取票方式:接待經(jīng)理送票。

  2.兒童身高1.4米以下免票,1.4米以上購兒童票,兒童票,學生票51元。

  3.老年70歲以上免票,65-70歲以上51元/人。

  4.軍人證、殘疾證免票。

  5.旺季:3月1日——11月30日;淡季:12月1日——2月底,開放時間:8:00~19:00。

史證

  黃帝陵位于三門峽靈寶市區(qū)西20公里陽平鎮(zhèn),是華夏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部落這一代繁衍生息歷史佐證。古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瞻仰,題詩作賦,發(fā)出過“樊蘿來絕頂,瞻拜意何勝”的慨嘆!

  據(jù)《史記。封祥書》記載,古時這里荊山一帶災情嚴重,軒轅黃帝從昆侖山來到荊山查看。為煉仙丹個百姓治病,黃帝采首山之洞,汲湖中之水,鑄鼎于山下。后人到此祭祀拜祖,絡繹不絕。現(xiàn)已修復了象征天神、地神和祖宗的三尊大銅鼎.“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髯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墜,墜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后因名其地曰鼎湖“其弓曰烏號”。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鑄鼎塬上,形成了黃帝陵。

  后來,人們便在此地建立黃帝衣冠冢,并建廟祭祀。

  1992年8月,地方政府投資600萬元在原址上建設成了陵幕(衣冠冢)、閣樓、大殿、山門、碑廊、亭臺等景點.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長42.5主的土堆,傳說就是黃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龍須溝,傳說是龍須墜落之地,此間生長一種龍須草,說是龍須所變,周圍皆無。古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瞻仰,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著名詩人都曾到此拜謁,題詩作賦,發(fā)出過“樊蘿來絕頂,瞻拜意何勝”的慨嘆!年年農(nóng)歷二月初九前后人們絡繹不絕前往祭祀瞻拜。

  著名詩人賀敬之在鑄原即興吟誦:中華五千年,史證靈寶見。荊山登高望,古今兩驚嘆。 

 

山東·江北水城 運河故都·聊城 www.hg2373.com

聊城旅游 聊城旅行社 江北水城 江北水城旅游 江北水城旅行社 聊城景點 聊城特產(chǎn) 聊城導游 聊城機票 聊城酒店 聊城租車 聊城會議 聊城特價機票 聊城特惠酒店 聊城高級導游 全國優(yōu)秀導游員 聊城旅游網(wǎng) 江北水城旅游網(wǎng) 聊城職業(yè)技術學院旅游實踐基地 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