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歡迎,請登錄 傳真:0635-8336665 24H電話:0635-8681234

【全球行·非洲】坦桑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作者:Mr.LiuStu  來源:聊之旅旅行社  發(fā)布時間:2020-05-16

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公園簡介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是坦桑尼亞最著名的國家公園,一個有著300多萬只大型哺乳動物的巨大生態(tài)系統(tǒng)植被以開闊草原型植物為主,但在嚴重干旱時幾乎全部變?yōu)樯衬?。主要植物是馬唐和鼠尾粟(鹽堿土壤的代表植物)等茅草。在較濕潤地區(qū),水蜈蚣屬植物生長占優(yōu)。公園中部為大片金合歡林地草原。


    丘陵植物和茂密的林地,以及一些長廊林覆蓋了公園北部的大部分地區(qū)。


    公園由于擁有現(xiàn)今極大規(guī)模的動物群落而聞名遐邇。這些動物群在季節(jié)性的水源地和草場之間來往遷徙。這些動物有牛羚、斑馬、羚羊、3000多只獅子、斑鬣狗。5月和6月,許多動物從中部平原集體遷徙到西部狹長地帶。公園的東部原先都是馬賽牧區(qū)的一部分。野生動物和家畜共同分享這里的自然資源。馬賽人是東非最大的游牧部族,他們的文化習俗禁止食用野生動物。


公園氣候


    這里的降雨主要集中在11月到第二年的5月,12月和3、4月為高峰期。年平均氣溫20.8℃,海拔1150米處記錄的年平均降水1210毫米。降雨量向東遞減,自北向西遞增,在西部維多利亞湖附近的狹長地帶年降雨達950毫米,公園最北端肯尼亞邊境附近年降水達1150毫米。


公園生態(tài)


基本資料


    (總面積25063平方公里)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塞倫蓋蒂國家公園14763平方公里
    2.馬賽-瑪拉1750平方公里
    3.北恩戈隆戈羅2800平方公里
    4.狩獵區(qū)2200平方公里

    5.鄉(xiāng)村田地3550平方公里


瑪拉生態(tài)區(qū)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是非洲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qū)之一,南阿比山是其公園的南大門保護區(qū)與北部肯尼亞的馬賽——瑪拉國家公園共同組成了聞名遐邇的塞倫蓋蒂——瑪拉生態(tài)區(qū)。


    在藍色暮靄中的塞倫蓋蒂充滿了神秘的色彩,蘊藏著無限生機,無時不刻上演著的適者生存的故事是這片土地魅力永恒之所在。



塞隆勒拉山谷


   塞隆勒拉山谷的長草平原是公園總部所在地,大部分的旅館和野營地也集中在此。塞隆勒拉集中了全非洲最多的獅子和獵豹。沿著河谷而行,不管你什么時候來,都能欣賞到本地的野生動物風光。這里也是全塞倫蓋蒂最好的觀賞獵豹、河馬、鱷魚和大象的地區(qū)之一。越過塞隆勒拉,就來到了西部和北部走廊,這里比塞倫蓋蒂的其他地方更為原始、荒涼,來訪的游客也比較少,一般都是在某個適當?shù)募竟?jié)追隨遷徙的野生動物而來的。


走廊


    走廊是中部塞倫蓋蒂地區(qū)的延伸帶,格魯米提河從它遍布著陡峭丘陵的平原上蜿蜒流過,河的兩岸分布著灌木叢和森林。北部走廊屬于偏遠地區(qū),從那兒可以到風景秀麗的羅伯地區(qū),它還通向肯尼亞邊境和邊界線那頭的馬賽——瑪拉生態(tài)區(qū)。


    經(jīng)常聽人們說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游客太多,當然,如果你想擁有一次完美的野外體驗,你自然得知道該如何適當安排你的塞倫蓋蒂之行。確實如此,人們往往把旅游期分成幾段,在塞倫蓋蒂、恩戈隆戈羅、曼亞拉和塔朗吉爾這幾個公園里各玩上幾天,這就意味著旅行會集中在少數(shù)幾個建有公路的地區(qū)。而你要知道。塞倫蓋蒂的大片土地都是荒僻而人煙罕至的,真正熱愛旅行的人們會很高興地去那些縱深地區(qū),那種感受才真是棒極了!


公園生物


“塞倫蓋蒂”


    “塞倫蓋蒂”在馬塞語中意為“無邊的平原”,實際上這是人們對塞倫蓋蒂平原的一種誤解,看起來它是一望無垠的,事實上它的面積并沒有想像中的大,當你開車沿著最長的軸線走,在兩個小時內(nèi)就能穿過所有平原。如果你在塞倫蓋蒂平原中停下你的越野車,熄掉引擎,在車蓋上坐幾分鐘,很快你就能意識到這個地區(qū)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多么的單純,這樣一個生物圈,如下:


    土壤——草
    草——大型食草動物
    大型食草動物——大型食肉動物

    大型食肉動物——土壤


獸群


    歸根結(jié)底,你身處的這個平原上有生命的東西就唯有草和大型哺乳動物。如果你是在2月的某一天來到塞倫蓋蒂平原,你可以看到四周巨大的獸群。在這個極為簡單的環(huán)境里,存在著大得令人難以相信的生物集合——廣袤的草原、大型食草動物及其一旁的捕食者。在初次體驗到這種單純性的時候,你禁不住會被大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這種自我運作規(guī)律所折服。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這種生命的力量是如此強烈,如此震撼,如果要想有效地說明這種力量,那我們只能說:它使非洲其他所有大野生動物公園看起來都像是貧瘠的荒地。不過,當我們在旱季回到同樣的地點時,你會發(fā)現(xiàn)它看上去也是一片荒地。

   

 根據(jù)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特色,下面我要重點介紹的是:

    食草動物;
    食肉動物;

    動物大遷徙。



食草動物


    食草動物的最大特征就是吃草。塞倫蓋蒂真正的奇觀并不僅僅在于每年一次長途跋涉的巨大的牛羚群,還在于種類各異的食草動物的組合方式。雖然它們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食草技巧,但它們卻能聯(lián)合起來,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割草機”。所有生活在塞倫蓋蒂的食草動物都為三種最主要的欲望所驅(qū)使。


食肉動物


    食肉動物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才能充分利用這塊巨大的運動的肉(指遷徙過程中的食草動物)。主要食肉動物的比賽成績名次如下:
    1、禿鷲2、斑鬣狗3、獅子4、豺5、獵豹

    這些食肉動物在如何捕獵方面都各有各的策略。


禿鷲


簡介


    即使是最粗略的調(diào)查,從禿鷲的生活方式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它是一種善良而有益的動物。然而在過去的一百年里,數(shù)不盡的禿鷲被人們射殺、誘捕或毒死。由于時??吹匠扇旱亩d鷲圍著綿羊或小牛的尸體進食,因此人們就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那就是:這種鳥是食肉動物(捕食者)。實際上,禿鷲只是食腐動物而已,它們的重要職責就是清除腐爛的動物尸體,這也是自然界中必要的再循環(huán)過程。禿鷲和鷹(有尖銳的爪)不同,它們自己并不捕殺獵物,雖然在極個別的情況下,處于絕望或饑餓狀態(tài)的禿鷲會捕捉弱小的動物為食。


你所不知的


    應對禿鷲種群的“壞名聲”和大量死亡負責的是西方人,而這些有益的鳥在其他許多宗教信仰和文化中都是備受崇敬的:印度教教徒認為禿鷲是人類靈魂的攜帶者;古埃及人在他們的象形文字和圖騰里也描述了禿鷲的形象。


    獅子和花斑鬣狗通常在夜間捕食,如果它們在白天捕殺獵物,那么獵殺場景總會因為有了禿鷲的參與而變得十分壯麗而難忘。禿鷲和羚羊或斑馬一樣是非洲荒野的一部分,看到它們在頭頂天空中翱翔或是站在一具動物尸體上啄食時,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在人類看來,它們?nèi)菝渤舐ǜ鼊e提它們“臟亂”的食性),被排除在任何“美麗的鳥類”行列之外,但它們強健有力的翅膀充分展示出這類動物的力量與健美。和一般看法正好相反的是,禿鷲并不完全依賴食肉動物吃剩的動物尸體而生,雖然它們經(jīng)常參觀獵殺現(xiàn)場(而且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會分一杯羹)。事頭上禿鷲的大部分食物來自源于自然死亡的動物,如因年老、疾病或肢體破損而死的動物和流產(chǎn)的動物幼仔。如果我們知道每年有10萬只牛羚不得不死在塞倫蓋蒂-瑪拉(為了100多萬同胞能活下來,它們中壽命最長的可活10年)的話,那么看到禿鷲生存得很好也就不足為奇,假如沒有獅子的存在,它們就會更愜意。


清道夫


    有趣的是,生活在非洲熱帶草原上的8種禿鷲不僅能夠共存,而且通過它們不同的尋食技巧和食性還能讓彼此獲利。當一群禿鷲站在一具動物尸體上啄食時,我們就可以看到這種有趣的現(xiàn)象。


    白頭禿鷲是非洲禿鷲中體重最輕的一種,因此也是最為靈活最為敏捷的一種。由于它每天很早就開始活動,因此常常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動物尸體的,擁有享受尸體柔軟部位的優(yōu)先權,不過它看來似乎更喜歡吃肌腱和獸皮,而且它會等到大群的兀鷹來把尸體肢解之后才開始吃。有趣的是,白頭禿鷲長著十分顯眼的黑白羽毛,因此當它飛落到動物尸體上時,在高空中盤旋的兀鷹輕而易舉地就瞥見了它的一舉一動。


    有三種禿鷲在形象上具有典型的禿鷲特征--彎曲的脖子和光禿禿的頭--它們合稱為 “兀鷹”。其中最常見的是白背禿鷲,它在排水道或河流沿線的大樹上筑巢,群體組織松散。好幾百只白背禿鷲會聚在一起吃一頭大象或長頸鹿的尸體,通常它們的數(shù)目至少是其他種類禿鷲總數(shù)的三倍。在東非,魯貝爾氏兀鷹占據(jù)著開闊的熱帶草原,令人印象深刻--它們的數(shù)量在塞倫蓋蒂-瑪拉首屈一指。在這里,巨大的牛羚遷徙群留下了大量自然死亡的尸體,為魯貝爾氏兀鷹提供了現(xiàn)成的食物。這種體型巨大的鳥在戈爾山的巖石上繁育后代,在牛羚群遷移到肯尼亞的馬賽-瑪拉后,它要飛過200公里遠的距離去覓食,然后再飛回自己的巢。


    為了確定腐肉的位置,食腐禿鷲必須使用各種戰(zhàn)術。首先,它們必須能飛到高空,好使自己的視野范圍擴大。其次,它們必須飛到一定的高度,以便于偵察固定物體(動物尸體)或地面活動(其他食腐動物),或是飛到更高的地方以偵察其他禿鷲和食腐動物的行動,然后跟著它們飛到食物那兒去。后一種方法可以擴大覓食范圍,經(jīng)常被兀鷹采用,因為兀鷹的身體太沉重,以至于它們必須盡量利用上升的熱氣流,使自己可以在高空滑行(兀鷹無法一直靠拍動翅膀來飛行)。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群居生活使兀鷹始終有許多雙眼睛掃視著身下的天空,一旦有一只兀鷹落下來偵察,其他同伴很快就會跟著它飛下來。這是兀鷹覓食過程中的權衡方案,因為一旦降到地面上,它們就會互相挑戰(zhàn)、彼此推擠,為了搶奪食物而展開激烈的爭斗。兀鷹以紅肉為食,它們用無毛的長脖子插進動物尸體里,吃其中的柔軟部分,它們尤其喜歡吃獸皮、肌腱和骨頭。根據(jù)尸體的大小,通常大多數(shù)兀鷹都能分到一份(最好戰(zhàn)的禿鷲在吃飽后就會減慢進食速度),這也不枉它們成群結(jié)隊地辛苦覓食了。


    垂臉禿鷲是非洲禿鷲中最大的一種,其翼展超過3米。一旦兀鷹找到動物尸體,剛剛開始享用的時候,它就找來了。它靠著自己的大嘴和伸開的雙翅,很快突進重圍,掌控了整個局面。它甚至能同時逼退二十幾只兀鷹。有趣的是,在各類禿鷲中,唯有垂臉禿鷲有足夠堅硬的嘴能撕開水?;蜷L頸鹿堅韌的外皮,只有在它開始進餐后,兀鷹們才能順利地吃到皮下的肉。



形貌


    羽冠禿鷲和埃及禿鷲的身體結(jié)構相似,它們頭上有毛,長著細長的喙。因為體型太小,它們無法和其他大型禿鷲競爭,但是它們也自有辦法:站在一邊,時不時地猛咬一口,從碎骨中吸取骨髓。羽冠禿鷲一般在潮濕環(huán)境中生活,甚至在熱帶雨林的邊緣地區(qū)也能發(fā)現(xiàn)它們的蹤跡。而埃及禿鷲更喜歡干燥的灌木叢林地。


    禿鷲和其他許多大型的、長命的鳥類一樣,都是成雙成對地生活,對魯貝爾氏禿鷲來說,這種生活會持續(xù)40到50年。禿鷲每年生一個蛋,幼鳥只有在下一輪繁育周期開始后才需獨立生活。在南非,禿鷲的繁育期是一定的,它們會在旱季末撫育幼鳥,因為這時植被尚矮,禿鷲的能見距離最大,而食草動物的自然死亡率也最高。東非禿鷲的繁育期相對來講要靈活得多,因為這里的兩個雨季(即所謂的“長雨季”和“短雨季”)對食草動物的繁殖和遷徙都會造成影響。


鬣狗


    鬣狗無疑是塞倫蓋蒂最出色的獵手,同時也是最有魅力的研究對象。


    在花斑鬣狗的社會里,雌性占有統(tǒng)治地位,地位較低的雄性鬣狗臣服于地位較高的雌性。在沒有外界干擾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花斑鬣狗通常是以社會團體的形式群居在一起,即所謂氏族。每一氏族可包括30個或40個成員,塞倫蓋蒂地區(qū)的鬣狗氏族共有80個。雌性鬣狗自出生后就一直留在本氏族,而雄性鬣狗長到兩三歲就離開了原來的團體。鬣狗的公共巢穴一般是在白蟻丘或排水溝的底部挖出來的——這是本氏族的社交中心,居住著屬于幾位不同母親的各個年齡層次的幼仔。雌性幼仔一生下來就能得到一個低于母親的等級。由一只雌性鬣狗,一般是地位最高的或體型最大的擔任女家長或氏族首領。


    許多花斑鬣狗都在它們巢穴周圍40到80公里的地區(qū)來回奔波,尋找食物。在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管身在何處,這些定期往返的鬣狗都以捕獵遷移性食草動物為食,而且它們每年來回的路程加起來實際上已經(jīng)超過牛羚了。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鬣狗媽媽在離開老巢來回覓食的時候,會好幾天無法哺育幼仔,但它一點也不擔心,因為研究表明:鬣狗奶汁里所含的營養(yǎng)成分是牛奶的四倍,而且蛋白質(zhì)含量也特別高。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區(qū)的鬣狗由于遭受人類的迫害,使它們的氏族社會結(jié)構瀕臨瓦解的邊緣,它們捕獵活的動物的能力也逐漸退化。在這種情況下,較小的鬣狗氏族可能會以獅子吃剩的獵物賴以生存,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有勇氣追擊雌獅,爭奪食物。獅子和花斑鬣狗經(jīng)常會來一場力量之戰(zhàn):獅群有時會攔住鬣狗,襲擊并殺死它們的氏族族長;鬣狗則瞄準幼獅還以顏色。而在坦桑尼亞的恩戈隆戈羅火山口,情況就不同了:花斑鬣狗的數(shù)量大大超過了常駐獅群,那個地區(qū)獅子的食物大部分是從鬣狗們的嘴里搶過來的。


    花斑鬣狗的活動時間主要是在夜晚,但它白天出現(xiàn)的頻率比其他大型食肉動物要大得多。它們的捕獵方式是不斷追捕獵物,直到獵物筋疲力盡為止--通常是選擇行動不便或年幼的羚羊或斑馬。一旦逮住了受害者,鬣狗就把它撕開、吞掉,雖然弄得凌亂不堪,獵物會很快死亡。而不是像被獅子或豹抓到那樣慢慢地勒死。它們還能輕易地把獵物從獵豹的手中搶過來。鬣狗的食物有時候是腐肉,曾經(jīng)有人看到過鬣狗和一群從天而降的禿鷲一起共享腐肉美食。強而有力的犬齒和臼齒使鬣狗能撕開并吞掉幾乎整頭野獸,不僅是肉,連皮帶骨無一例外。它們的白色糞便很有特色,反映了其日常飲食中鈣含量極高。


    鬣狗的外表雖然看起來丑陋可怖,但對待自己的子女,它們卻稱得上是最慈愛的父母。每當在外面獵取到食物,它們總是把最好的肉留給孩子們,它們采取的辦法是--盡可能地吞食,回到巢穴后再反芻出來讓子女進食。


    鬣狗有著可怕而高亢的叫聲和偷偷摸摸的夜行習慣,因此它被許多非洲人視為巫婆或者是邪惡的妖精。對馬賽族、卡拉馬雍和其他-些部族來說,鬣狗曾(在偏遠地區(qū)現(xiàn)在仍是)充當著出色的“殯儀員”——把死者的尸體啃食殆盡,送死者的靈魂到另一個世界。


    由于花斑鬣狗常常捕食綿羊和山羊,因而南非、納米比亞和津巴布韋的商品家畜農(nóng)場曾開展過大規(guī)模的清除鬣狗運動。在這些國家里,這一物種只能在野生動物保護區(qū)里生存。人類也不打算將鬣狗引進新建立的野生動物保護區(qū),盡管瑪?shù)峡司S野生動物保護區(qū)已經(jīng)實行了一項成功的鬣狗引進計劃,在那里建立了陶氏野生動物館。



獅子


    獅子是惟一群居的貓科動物,雄獅一般和同它有血緣關系的雌獅(通常是它的姐妹和姨姑媽)還有它的后代住在一起。雄性幼獅一旦發(fā)育成熟,就會被逐出家門,而雌性幼獅會一直留在家族里,組成第二代或第三代獅群。母獅們在撫養(yǎng)幼獅時會互相協(xié)助,同時生產(chǎn)的幼仔也可以吮吸到其他母獅的乳汁。未成年的獅子,在幾周大時分別有母獅將它們聚在一起,因此可以說是在團隊中長大的,通常由2到4只母獅組成“幼獅團”共同養(yǎng)育它們的幼子,“幼獅團”的母獅形影不離,是獅群的社會中心。


    獅群通常由幾只成年雄獅(一般是兩只以上)統(tǒng)治,他們也很可能是兄弟。雄獅所統(tǒng)轄的領地大于雌獅的巢區(qū),他們一般總是領導著兩個甚至更多的獅群。


    然而,這種典型的社會結(jié)構往往出現(xiàn)許多變異情況,我們對獅子的社會生態(tài)了解得越多,就越暴露出更多的不同。實際情況是:獅子的種群動態(tài),包括其他行為習性,在不同地區(qū)都各有差異。對生活在四周圍有圍墻、人類居住區(qū)或農(nóng)田的保護區(qū)內(nèi)的獅群而言,它們的種群動態(tài)很可能已完全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占據(jù)君王之位的雄獅或是長期(這種長期超過了正常的時間限度)控制獅群,或是經(jīng)常被殺(被農(nóng)民射殺)。兩種情況的后果都是很嚴重的:享有太長時間統(tǒng)治權的雄獅最后可能得和自己的親生女兒交配,而由雄獅定期死亡引起的獅群控制權的反復移交將導致殺嬰現(xiàn)象的頻頻發(fā)生(據(jù)說雄獅總是殺掉那些沒有父親的幼獅)??杀氖?,現(xiàn)在非洲的大部分野生動物保護區(qū)都有上述故事發(fā)生。


    獅子是非洲大陸上的超級捕食動物,甚至能捕獵小象。一般來說,斑馬、牛羚和水牛是它們最鐘意的獵物,不過這也得看獅群的大小、領地,以及獵物本身的可獲量。只有大型獅群才能對付水牛,而且,即使在那時,雄獅也經(jīng)常被召喚(這個詞用在這里毫不夸張)來給犧牲品以致命的一咬。公水牛體型龐大,強壯有力,平均體重可達800公斤,但它一旦倒下,就會成為食肉動物一個星期(或更久)的美餐。許多地區(qū)的獵物是按季節(jié)出現(xiàn)的,比如說,肯尼亞馬賽一瑪拉地區(qū)的獅子在七月到十一月期間能大快朵頤,充分享用牛羚(有些獅群甚至一個晚上就能獵殺三頭牛羚),但在其他時期就只能獵取狡猾的疣豬和敏捷的瞪羚為食。


公獅群為了爭奪母獅群,彼此競爭相當激烈,但這種競爭并不會因某公獅群得逞而告結(jié)束,其他的公獅群仍會無所不用其極地找機會接近母獅。因此當家的公獅必須隨時隨地為自己的交配權而奮戰(zhàn)。生育年齡之后的公獅,終其一生都在咆哮與追逐陌生者之中度過。

    所有當家的公獅群最后都會被年輕力壯的一代打敗,沒有人可以永遠高高在上;但被驅(qū)逐的公獅群的子女,對剛獲當家權的公獅而言是個障礙,新來者也想趕在自己被擊敗前孕育下一代--它們想要與母獅立即進行交配,然而有幼獅在身邊的母獅是無法受孕的。所以,據(jù)說為了生自己的親骨肉,公獅只好將先前已有的幼獅全部咬死,此說若得到證實,那將是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


    獅子采取群居的生活方式有兩個原因:一是方便捕殺大型獵物,二是可以保護個體?;ò喵喙肥仟{子的主要敵人,這些適應性強,有組織有紀律,非常具有團隊精神的動物總是以大部隊出動,它們有時甚至能從這種大型貓科動物手里把獵物搶過去。


    獅子自然喜歡捕食最容易得到的獵物,在一瘸一拐的斑馬駒和精力旺盛的種馬之間,它當然是選擇前者??赡軟]有多少人知道,獅子的大部分食物都來自腐肉或是從別的較小的或單獨行動的食肉動物那里掠奪而來(獵豹是主要的倒霉蛋)。


    由于獅子與人類,特別是人類的家畜之間存在有根深蒂固的沖突,在非洲大部分地區(qū)都開展過有組織的獵殺獅子運動,使獅子的分布范圍逐年縮減。以前曾大量滋生舌蠅(可怕的家畜疾病的攜帶者)的地區(qū)在不久以前變成了獅子的避難所(大部分較大的國家公園都是建立在舌蠅區(qū)的),不過最近開展的疾病預防和蒼蠅根除項目(還有其他的環(huán)境影響)已允許家畜進入這些曾經(jīng)危險萬分的地區(qū)。


    在非洲大陸,只有3個地區(qū)的獅群成員總數(shù)達到或超過了2000只,那就是塞倫蓋蒂——瑪拉、奧卡萬戈——科比——荷望格復合帶、以及克留格爾國家公園和鄰近地區(qū)。其他地區(qū)的獅群分布都比較松散,因此也易受攻擊。在這些小塊分布區(qū)里,獅群的將來是令人擔憂的。


獵豹


    獵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動物,但在非洲的大型食肉動物隊伍中,它卻是最不起眼的,處于食肉動物等級的最底層。盡管獵豹在捕殺獵物時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速度和協(xié)調(diào)性,它的戰(zhàn)利品也往往被獅子和鬣狗奪去,蜂擁而至的大批饑餓的禿鷲也能把獵豹從它辛苦捕得的獵物旁趕走。


    獵豹和獅子的狩獵方式如出一轍——潛伏、追捕、伸出鋒利的爪子撲倒獵物、迅猛而準確地咬住獵物的脖子直到獵物斷氣,整個狩獵過程就是一場令人窒息的戲劇,充滿了藝術和刺激的情感。

    獵豹的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105公里,是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哺乳動物,它的腰部很窄,體型優(yōu)美,雖然它的鈍爪無法伸縮自如,但它也無愧于貓科動物的驕傲。和其他貓科動物采取的“悄悄靠近突襲”式捕獵方式不同,獵豹捕獵依靠的是速度。它的不能伸縮的爪子經(jīng)過進化,可以交替換位——移動起來就像賽跑運動員的釘鞋底,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在壓制獵物時這樣的爪子就顯得不那么靈便。和大多數(shù)食肉動物主要是在夜間捕食不同,獵豹都是在白天捕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更合適,獵豹的旺盛生長取決于開闊的棲息地和充足合適的食物--小型或中型羚羊。它們在沒有獅子和花斑鬣狗出沒的地方繁育得更好,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獵豹在納米比亞的大部分地區(qū)大量繁殖的原因 (這些地區(qū)的農(nóng)場主把許多兇悍的食肉動物都給消滅掉了)。


    雌性獵豹總是獨居的,在理想的條件下,每兩年生產(chǎn)2到4個幼仔。對母豹來說,獨立支持整個家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幼獵豹仔頭年的死亡率一般非常高。和美洲豹不同的是,母豹沒有固定的領域,它在廣闊的地域里四處游蕩,有時在一個地方待上幾個星期,然后又轉(zhuǎn)到別處去。雄獵豹則具有領土意識,通常由兩只以上的雄豹組成一個小聯(lián)盟去爭取某個地區(qū)的所有權,這樣他們就可以在自己的領土上獲得和許多母豹交配的機會。


    我們可以看到,雄豹組成的聯(lián)盟越大,其成員待在一起的時間就越長,他們對領地的所有權就越為穩(wěn)固。獵豹一般會主動避開獅子,一旦領地內(nèi)駐進了獅群,他們就會撤出這個地區(qū)。就平均數(shù)字來看,幼仔在約18個月大時將會離開母豹獨立生活,到那時候他們已經(jīng)成為熟練的獵手,可以自己照料自己了。


    20世紀80年代,遺傳學家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所有陸地獵豹都具有相似的將會使他們滅絕的遺傳物質(zhì)。這暗示了這一物種在過去的某個時期肯定曾大幅度減少至一個極少的數(shù)量,而所有的幸存者在血緣關系上也比較接近。參加測驗的動物在遺傳的多樣性方面是如此相近,以致于它們可以接受彼此之間的皮膚移植--盡管它們來自于非洲各個完全不同的地方,這種移植你一般只有在實驗室的白老鼠身上才辦得到!


    從生存的角度來看,這一物種令人擔憂,因為它沒有足夠的遺傳多樣性去適應日漸改變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出生缺陷將會出現(xiàn),而一個小小的疾病就很可能會使整個物種滅亡。但自然進程通常十分緩慢,難以覺察,沒有人能確定獵豹有限的遺傳物質(zhì)是不是真的會給它帶來致命的威脅。自該研究結(jié)果披露以來,20多年過去了,非洲大陸上的獵豹尚未出現(xiàn)大量減少的現(xiàn)象。它們繼續(xù)在多個擁有空曠的熱帶草原的大保護區(qū)里生活著,而人們所擔心的出生缺陷問題,不管是在人工馴養(yǎng)的還是野生的獵豹身上幾乎都沒有發(fā)現(xiàn)。


    據(jù)人們所知,現(xiàn)在在非洲的曠野上大約只有12000只獵豹生活。它們在非洲北部地區(qū)的種群已面臨著生存的危機,在南亞和西亞則瀕臨滅絕。



生存法則


    保護自己(避免被捕食)
    找到最好的牧草并吃掉它
    繁育后代

    下面我們就來依次看看這三點,以更好地了解食草動物。


保護自己(避免被捕食)


    對食草動物來說,有下列四種方法可以避免被敵人捕食:


體型夠大


   保護自己不被敵人獵殺的一個顯而易見的方法就是體型足夠地大且身體足夠地強壯。大象很明顯就是運用這種生存技巧的杰出范例。然而它們也不得不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必須消耗數(shù)量驚人的食物來維持它們龐大的身軀。不過,因為所有的食草動物每天的主要事情就是吃草,因此在某些地域這種方法也是可行的。至于體型,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食草動物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自己的體型進行自衛(wèi)。不僅僅是只有一頭大象才不會被獅子抓?。灰活^強壯的水牛也不會輕易被獵豹捕殺;同樣地,牛羚也不會受制于藪貓;甚至一只小湯姆森瞪羚也不會被香貓撲倒。


跑得快


    奔跑速度快的動物在被敵人追捕時顯然占優(yōu)勢,但是很明顯,速度快和體型大是互相矛盾的。一般說來,食草動物的體型越小,它一般也就越依賴于速度,以便于從捕獵者的手中逃脫。在奔跑中能急速轉(zhuǎn)彎同樣也是一項非常有用的本領。


成群結(jié)隊


    食草動物所處的集體很可能是在某個獅群或一伙鬣狗的領地上。也許哪一天這個團體中注定有一個成員會被拖走,但從幾率來看不一定就是充滿擔心的那個個體,如果它的體型和這個團體中的牛羚或者斑馬差不多大,站在獸群里的它就不會成為食肉動物更大的目標。聚合成群顯然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主意,因為這樣不僅僅是可以不被敵人過多地注意到自己,還可以和同伴們一起來用集體的力量保護自己。


有敏銳的感覺


    食草動物并不以其擁有各種靈敏的感覺而著名。它們大多數(shù)都只是某種感官格外敏銳,而其他幾種則相當遲鈍。相對于它們的捕食者而言,食草動物在這方面顯得非??蓱z(例如,貓科動物就擁有一套高度協(xié)調(diào)的感覺系統(tǒng)。)雖然如此,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某些方面的敏銳的感覺在躲避捕食者時也是能起明顯作用的。牛羚的嗅覺非常敏銳,它們不僅能聞到捕食者的氣味,還能察覺遠方的雨水。斑馬則擁有絕佳的視力。湯姆森瞪羚和格蘭特瞪羚也因其具有極好的聽力而聞名于世。


    由此看來,無須什么天賦就能得出以下的結(jié)論:只要具有了某種敏銳的感覺,并把它和其他動物的感覺結(jié)合起來運用,才能擁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早期報警系統(tǒng)。塞倫蓋蒂平原上的食草動物就是如此,它們結(jié)成同盟,彼此合作,以抵御捕獵者的侵襲。


找到最好的牧草并吃掉它


    食草動物的第二個預定任務是找到最好的牧草。即使是在最好的季節(jié)和最有利的情況下,在如此龐大的同伴的眾目睽睽下,草料也是相對匱乏的食物,如果想要保持健康的身體,必須盡可能地去吃品質(zhì)最好的牧草。因為它們知道,最羸弱的食草動物總是最先被捕食者生吞活剝的。因此得到質(zhì)量好的牧草,從而保持健康的體魄是絕頂?shù)闹匾?


四處游蕩尋找牧草


    關鍵的一點是如何排除食物尋找過程中的偶然因素。草類的生長顯然是有季節(jié)性的,它在一年中各個時期的分布也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必須遵循這個模式,才能找到牧草。塞倫蓋蒂的食草動物們在這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大象的驚人記憶力是舉世聞名。斑馬同樣也是公認的記憶超群的動物。據(jù)說食草動物的遷徙方向是由牛羚和斑馬彼此合作而決定的:前者運用嗅覺偵察出雨水的方向,由此開始遷徙行動;接著由斑馬回想頭年的遷徙路線。我們的觀察和所看到的證實了這一點,當時由于11月的雨水遲遲不下,一切都變得糟糕起來,牛羚和斑馬最后因為相互厭惡而結(jié)束了它們的盟友關系。斑馬仍在原地等待著記憶中的雨水,斑馬相信雨水終究會到來:而可憐又有些愚蠢的牛羚則在這條路上陷入了漫無止境的徘徊。


吃其剩下來的草


    尋找最好的牧草的另一個辦法就是吃其他動物沒有碰過的植物或植物的某些部分。這種方法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不過它卻能有效地減少動物間的競爭,使你活得更容易一些。以極端的方式采用這種策略的食草動物是長頸鹿,它不僅吃那些大多數(shù)食草動物都吃不到的那些長在高處的植物,而且還以不被大家青睞的阿拉伯洋槐為食,那上面長長的刺可是能毀掉許多技術不夠純熟的嘴的。不過對塞倫蓋蒂平原上的大多數(shù)動物來說,這可能是比較高級的解決方案而很難仿效。所以食草動物們的食草技巧形成了一個循環(huán),我們稱其為“食草演替”。


    “食草演替”發(fā)生在林區(qū)邊緣地帶,那里最大的食草動物大象會對植物造成一場“浩劫”——它們推倒小樹,踩倒灌木叢,踐踏一大片草地。如果大象數(shù)量太多,它們就會把森林地區(qū)向后推,開辟新的草地。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北部走廊地區(qū)已經(jīng)承受了大象這種行為的后果,那里的大象種群大幅度增加,據(jù)推測可能是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以外的非保護地涌入的,因為它們在那兒很容易被偷獵者捕殺。


    “食草演替”接下來的就是水牛和河馬,它們也會吃掉和踐踏森林和河流邊緣地帶的大片草地。在類似地區(qū)居住的還有大型羚羊,如轉(zhuǎn)角羚羊、東非狷羚和黑斑羚。當它們開始在這些森林和河流的過渡地帶走來走去(100公里范圍內(nèi))尋找水源和牧草的時候,就預示著大遷徙的即將到來。


動物領袖


    我們再來談談塞倫蓋蒂真正的食草動物領袖——牛羚和斑馬了。塞倫蓋蒂生態(tài)系統(tǒng)擁有120萬多只牛羚和20萬多只布歇爾斑馬(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數(shù)據(jù),下同)。這些動物是最主要的消費者,它們把對塞倫蓋蒂的所有要求都押在它的中部市場(那大片的草原)上了,同時憑著它們的全套本領(包括各種食草技巧),贏得那要求并不高的鮮美食物。


   牛羚和斑馬的食草習性完全不同。牛羚就像牛一樣屬于反芻動物,喜好品質(zhì)優(yōu)良的草料。然而斑馬更像馬,能夠接受質(zhì)量較差的牧草,不過食量卻要比牛羚大。以單個的個體而言,斑馬在相同時間內(nèi)所消耗的草料是牛羚的兩倍。它們的食草方式也截然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兩者之間的競爭。牛羚是先用下前齒和上顎墊夾住草,把它扯斷,立即吞下去,以后再花時間慢慢地反芻咀嚼。牛羚的這一技術使它吃草的速度比任何對手都快。斑馬則是用它鋒利的上前齒和下前齒先把草切斷,接著用臼齒嚼碎,然后再把它吞下去。而其它小型食草動物,諸如格蘭特瞪羚和湯姆森瞪羚。它們較小的嘴巴使它們專以牛羚和斑馬留下來的短草為食。


    很顯然地,塞倫蓋蒂的所有動物都努力使自己能成功地繁育后代,但其中只有牛羚才是真正地精雕細琢,把它設計成了一項藝術——它們把發(fā)情期和產(chǎn)犢期精確地結(jié)合在一起,正好在矮草平原的雨季到來的時候發(fā)生,這對于維持它們雖然絕對數(shù)量不斷減少但依然是最龐大的種群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動物遷徙


簡述


    2月,獸群聚集在矮草平原上,正是牛羚的產(chǎn)犢季節(jié)。
    5月、6月和7月,主體獸群從矮草平原向西部和北部走廊進發(fā),正穿過格魯米提河和瑪拉河。
    11月,獸群穿過北部走廊,涌人南部地區(qū),迎接第一場雨的到來。


原因


    大多數(shù)來到塞倫蓋蒂的人都會被動物遷徙的壯觀景象完完全全地迷住。其實塞倫蓋蒂真正令人心醉神迷的是它整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了一年四季的遷徙性動物和非遷徙性動物。


    塞倫蓋蒂有幾個地方,不管你什么時候去,總能欣賞到迷人的野生動物風光。還有許多地方也是全年野生動物觀光的好場所,有許多不參加遷徙的常駐居民,例如獅子和獵豹。對熱愛塞倫蓋蒂的游客來說,即使是在旱季,南部平原上不毛的荒涼之地也充滿了魅力,因為他們正好可以在這兒研究一下駐留在此的野生動物的各種生存策略。


    在塞倫蓋蒂草原上發(fā)生的一年一度的動物大遷徙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自然景觀,動物們靠遷徙的方式找尋水源和牧草。從空中俯瞰,遷徙的場面尤為壯觀--每年大約有150萬只牛羚和斑馬會在塞倫蓋蒂大范圍地巡游一周,它們就像一個巨大的隆隆作響的割草機在草原上一掃而過,還給大地的是平均每天450噸的糞便。除了牛羚和斑馬是這個舞臺的主角以外,走在這條遷徙路上的還有約30萬只湯姆森瞪羚和3萬只格蘭特瞪羚。不斷壯大的遷徙隊伍形成了一個觸目驚心的浩浩蕩蕩的獸群。


    塞倫蓋蒂因為擁有獨一無二的地質(zhì)和氣象環(huán)境而出名,它造成了帶有顯著時間差的草類生長的季節(jié)性分布,這就是藏在食草動物一年一度的遷徙活動背后的推動力。


    遷徙隊伍全年所走的路線并沒什么規(guī)律。根據(jù)簡單的圖表顯示,在一月接著一月的移動中,只看得出一個大概方向。如果要詳加描述,情況將會如下:


    當旱季到來時,遷徙隊伍從南部平原移到北部林地,并在那里逗留幾個月。當雨季又重新開始時,牛羚又回到南部平原,準備產(chǎn)仔。在這個永無止境的追求好牧場的過程中,遷徙路線每年都會發(fā)生變化,有時還會進入西部走廊,甚至越過公園的東部邊界。


    在漫長的旅途中,動物們將經(jīng)過塞倫蓋蒂的三個主要的棲息地--南部草原(包括矮草原和長草原),北部林地,以及格魯米提、塞隆勒拉和瑪拉的河邊地區(qū)。


    牛羚為了滿足它們的口腹之欲,不得不比其他遷徙動物走得更遠。在超過120萬只的牛羚跋涉大約1000公里土地的同時,30萬只斑馬則抄了近路,每年只需走600公里的路程。跟著遷徙隊伍來到平原的小湯姆森瞪羚,當大部隊離開后,它們卻留了下來,因此它們的遷徙之路也最短,每年大概只有300公里。


    牛羚在很多情況下都能允分利用季節(jié)條件,它們在塞倫蓋蒂東南部的平原上度過雨季,在西北部的林地里度過旱季,但是,它們的絕對體重,意味著它們在改造環(huán)境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方面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巨大的牛羚種群中,所有成員的繁育期基本上是在同一時期——通常是在1月到3月之間的某3個星期——這正是戈爾山腳矮草平原上最適宜的牧草期。牛羚群選擇在這塊開闊的平原上居住和產(chǎn)犢,不僅可以在半年的時間內(nèi)減少它們又塞倫蓋蒂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其他食草動物的競爭壓力(搶奪牧草),同時也可以避開雨季林地的泥濘和大量滋生的飛蟲。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矮草平原僅在雨季才顯得綠草如茵,而且它的疏樹地形也為母牛羚的生產(chǎn)創(chuàng)造了最佳條件,因為任何潛在的捕食者在這里都比在林地里更易防范。牛羚和其他大多數(shù)羚羊不同,它們不僅不會把幼仔藏起來,還會鼓勵幼仔盡快站立起來加入大家庭,因為只有在集體中才會是安全的。


    在大遷徙運動中,或許最有趣的就是牛羚在塑造和不斷調(diào)節(jié)它們所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結(jié)構時所采取的方式了。草類的組成要受食草動物放牧的影響,由于生長在平原上的草會同時遭到150多萬張以上饑餓的嘴巴襲擊,因此那些能夠承受這種壓力的草類就會比不能承受的更有競爭力和活力。甚至還有一些草類只有在不斷被啃食的情況下才能茁壯生長。


    牛羚的產(chǎn)犢期一般和發(fā)情期相連,在5~6月雨季末期。牛羚也將在這個時候離開平原,即使那里還有許多牧草,因為它們必須集中到一塊較小的地方,準備同時交配。有趣的是,交配期間正好是滿月,這說明交配高峰是由月齡周期引發(fā)的(大多數(shù)動物的交配都發(fā)生在滿月的時候)。


考驗


    在遷徙過程中,牛羚的主要敵人是獅子和鬣狗。因為要照料它們自己的尚無活動能力的幼仔,牛羚的捕食行動會大大受限。的確,塞倫蓋蒂的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總體數(shù)量沒什么重大影響,反之,恩戈隆戈羅的非遷徙性牛羚在數(shù)量上就會大大受限于當?shù)爻qv的鬣狗和獅子。然而對遷徙動物來說,受傷或疲勞都能導致高死亡率,因為在它們的旅途中,以直有大群的禿鷲(它們的繁育周期可以根據(jù)需要做相應調(diào)整)緊隨其后。


    遷徙可以減少牛羚被捕食的機會,但它們的旅途無疑是艱辛而充滿危險的。一般而言,牛羚會從矮草平原出發(fā),一直向西北方向進軍,直到來到塞倫蓋蒂的西部走廊和格魯米提河。在提心吊膽地跨過格魯米提河后,遷徙隊伍向北移動——通常是一擁而入,擠滿整個科萊因氏野營地特許區(qū),然后越過坦肯邊界,進入馬塞-瑪拉。在這兒他們必須跨過瑪拉河,這條河是它們遇到的真正的障礙--巨大的鱷魚正在等待著這些躊躇不前的獵物。除了格魯米提河和瑪拉河是牛羚等遷徙性動物的障礙之外.獅子、鬣狗和措豹等食肉動物也是它們的威脅,而且這種威脅伴隨著它們整個旅途。如果一只牛羚在瑪拉河遭遇了鱷魚的襲擊,拖著受傷的腿僥幸逃命,但仍然逃脫不了死亡的追捕,剛剛離開瑪拉河,它就有可能又落入獅子的腹中。




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http://www.hg2373.com/mobile/article/list/cateid-4.html


創(chuàng)始人

http://www.hg2373.com/mobile/article/list/cateid-290.html


地址

校外:山東聊城東昌府區(qū)興華東路7號

校內(nèi):山東聊城職業(yè)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學院


電話

8681234

點擊電話 直接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