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全體員工
祝您
元宵佳節(jié)快樂
每年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jié)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的元宵節(jié),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xù)。元宵節(jié)又被稱為“上元節(jié)”。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jié),其樂融融?!?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jié)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guī)。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為下元節(jié),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jié)。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jié),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闭f天官賜福,地官赦罪,而元宵節(jié)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jié)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jié)日。該節(jié)經(jīng)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fā)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jié)確定為重大節(jié)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 元宵節(jié)美食——元宵節(jié)要燃燈。
又說元宵節(jié)起源于“火把節(jié)”,漢代民眾在鄉(xiāng)間田野持火把驅(qū)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qū)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jié)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shù)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jié)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
元宵節(jié)的節(jié)期與節(jié)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fā)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jié)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jié)相接,白晝?yōu)槭?,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jié)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nèi)容,只是節(jié)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xiāng)鎮(zhèn),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制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宋朝燈節(jié)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xù)五天,燈的樣式繁復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jié)花燈無 元宵節(jié)花燈數(shù),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明朝:明朝的燈節(jié)持續(xù)的時間更長。自初八開始點燈,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升平,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jié)。
清朝: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元宵節(jié)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現(xiàn)在: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民間在除夕供奉老天爺時要設立“天地堂”。人們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擺著香爐、供品,還掛著一盞燈籠,燈籠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據(jù)說姜太公當年封神時,別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自己沒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爺坐在一起。
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征意義。
古時候,人們?yōu)榱蓑?qū)逐黑暗的恐懼感,于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qū)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fā)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也有農(nóng)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 “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放天燈”,來由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信號。由于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節(jié),從此以后,每年這一天,人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其后逐漸演變?yōu)橄蛏咸炱砀TS愿的民俗活動。天燈上寫滿了心里的各種祈愿,希望天燈能上達天庭,帶給人無限的希望和光明。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jié)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征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jié)”的點綴。
元宵節(jié)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jù)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xiàn)忠孝節(jié)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元宵燈節(jié)辦得越來越盛大,民族特色越來越濃,燈節(jié)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為五天;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為燈期不同,所以最初張燈的那天叫“試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闌燈”。也有叫“神燈”、“人燈”、“鬼燈”之說。十四日夜為“神燈”,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燈”,放在門窗、床第、幾案等處,用來避除蝎蟲;十六日夜為“鬼燈”,放在丘墓、原野,為了游魂得到可以脫離鬼域。上祈天意,下護蒼生,神人鬼畜,無所遺漏。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shù)不勝數(shù),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fā)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泵枥L了燈月交輝,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贊道牶“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卑言?jié)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guī)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边@里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云牶“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狈冻纱笠灿性妼懙馈皡桥_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贊元宵節(jié),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nbsp;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瘕垺皙{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云:“海螯云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鼻宕娙艘υ畬懙摹对佋?jié)》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备巧鷦?、精彩別致。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jié),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fā)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笔銓懥藢η槿说乃寄钪?。
元宵節(jié)也是一個浪漫的節(jié)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tǒng)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tǒng)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jié)卻可以結(jié)伴出來游玩,元宵節(jié)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jié)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tǒng)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jié)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jié)也是中國的“情人節(jié)”。
傳統(tǒng)社會的元宵節(jié)是城鄉(xiāng)重視的民俗大節(jié),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xiàn)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tǒng)元宵所承載的節(jié)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復雜的節(jié)俗已經(jīng)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tǒng)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shù)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lián)。
元宵燈節(jié)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性活動,其中蘊含著很深的文化內(nèi)涵,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活動。屆時君臣百姓都去看燈、猜謎語,文人們則飲酒、賦詩、答對。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北宋時,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zhèn)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jié)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lián)“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睋?jù)說,此聯(lián)為我國最早的燈聯(lián)。此后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lián)、門燈聯(lián),不僅為元宵佳節(jié)增添了節(jié)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nèi)容。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jié),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lián)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毙⊥⒂袼妓鲿r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睂φ坦ふ?,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lián)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jié)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lián),征對招親。聯(lián)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蓖醢彩娏?,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蓖醢彩匆哉杏H聯(lián)應對出,被取為進士。歸鄉(xiāng)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指親聯(lián)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lián)回對,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lián),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傳說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節(jié)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lián)試他才情,聯(lián)云:“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tǒng)?!蹦切悴帕⒓磳Τ鱿侣?lián)“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薄坝罉贰笔敲鞒勺婺晏?,朱棣大喜,遂賜他為狀元。
燈謎在春秋時代就有,那時叫“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南宋時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jié)讓人猜燈謎。南宋后,賞花燈、猜燈謎讓元宵節(jié)的氣氛熱鬧而溫馨。由于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傳統(tǒng)燈謎的制作講求一定的格式,需運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燈謎,是中國獨創(chuàng)的文學藝術(shù)。
有一年元宵節(jié),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致風趣,耐人尋味。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們也出謎聯(lián),讓大家猜一猜。大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lián):“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么也猜不出來,最后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點彩燈來歷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chǎn)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jié)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贝蠹衣犃硕键c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fā)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xù)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chǎn)。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jié)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莸凵耘橙?,優(yōu)柔寡斷,大權(quán)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lián)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jié)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jié)日——“鬧元宵”。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jié)要燃燈。
元宵節(jié)的節(jié)期與節(jié)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fā)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jié)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jié)相接,白晝?yōu)槭?,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jié)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nèi)容,只是節(jié)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fā)現(xiàn)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
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jié),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闭f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jīng)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jié)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所以這天叫做元宵節(jié)。
袁世凱與元宵
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庇X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lián)想到自己的命運,于是在1913年元宵節(jié)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并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張燈結(jié)彩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后,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泵枥L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jié)。據(jù)《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jié)彩,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余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臺有八里之長,游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shù),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在唐代發(fā)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后,已發(fā)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jié)。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guī)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上元節(jié),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彩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稏|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jié),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游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shù)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為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guī)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游樂.喧鬧達旦,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jié),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jié)后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fā)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guī)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段淞峙f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jié),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jié),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xiàn)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nèi)容。
歷代人們除游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游戲。
傳統(tǒng)社會的元宵節(jié)是城鄉(xiāng)重視的民俗大節(jié),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xiàn)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tǒng)元宵所承載的節(jié)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復雜的節(jié)俗已經(jīng)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耍龍燈: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xiàn)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后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jù)《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于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
踩高蹺: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舞獅子是中國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shù),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拔瑾{子”始于魏晉,盛于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后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xiàn)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xiàn)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劃旱船: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于船中一樣,手里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diào),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于中國很多地區(qū)。
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闭率宄栽?,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蓽蟆⒂驼?、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yǎng)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肚G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今年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后來就形成了風俗。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jié)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陜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并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 元宵節(jié)“走百病”求安康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于記載。
偷菜節(jié):流行于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jié)也是在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jié)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jié)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shù)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fā)現(xiàn),被偷的人家并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jù)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yǎng)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巴烏節(jié):彝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巴烏節(jié)在農(nóng)歷正月十五?!鞍蜑酢币鉃椤按颢C歸來”。見于云南鶴慶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區(qū)。時此節(jié)原本是歡慶狩獵歸來的習俗活動,無固定節(jié)日。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
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蓽?、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同時,還要吃些應節(jié)食物,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jié)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jié)食,上元油錘”。油錘的制法,據(jù)《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唐朝的元宵節(jié)食是面蠶。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jié)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jié)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xiàn),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至少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團子。劉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細面,內(nèi)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制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nèi)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詞》云:“桂花香餡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近千年來,元宵的制作日見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黃米面和苞榖面。餡料的內(nèi)容更是甜咸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解解饞。
元宵節(jié)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
【北京】老北京最熱鬧的節(jié)日不是春節(jié),而是元宵節(jié)。從農(nóng)歷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娛樂五晝夜。老北京的元宵節(jié),最重要的活動是賞燈。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各鋪戶俱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到了清代,燈市遍布整個北京城。
【河北省】永平府元宵節(jié),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jié)以卜休咎,稱“結(jié)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h上元節(jié)以大饅頭為節(jié)食。慶云縣元宵節(jié)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安徽省】臨近元宵這幾天,淮南市大通區(qū)上窯鎮(zhèn)的街道社區(qū)和鄉(xiāng)村田野里,各種民俗文藝表演一場接著一場。扭花鼓燈、耍龍燈、獅子滾繡球、高蹺、抬閣、花棍、花燈、傘燈、旱船、獨竿橋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僅把新年的氣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讓十里八鄉(xiāng)的老少爺們領略了獨特的淮河風情文化?;春觾砂叮f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說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們忙于辭舊迎新、探親訪友,顧不上吃顧不上玩,元宵節(jié)才是年味最濃的時刻。阜陽人民勤勞聰明,在長期的生產(chǎn)和生活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造,形成獨具特色的群眾文化。有形式活潑、內(nèi)容豐富的曲藝,有獨具地域特色的民間舞蹈和戲劇。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這些異彩紛呈的群眾文化匯聚成獨具特色的阜陽燈會。阜陽燈會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宋代歐陽修在潁州任太守時曾寫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一詩,說明宋代阜陽的燈會已很盛行。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便是傳統(tǒng)的燈會,每到這一天,群眾都會自發(fā)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鳥蟲魚獸燈、十二生肖燈等等各種不同造型的彩燈懸掛自家門前。元宵佳節(jié)燈會期間還要唱一些大戲,有一臺戲或兩臺以上的戲?qū)Τ?,又稱之為“戲臺戲”。同時,各家還燃放各種焰火助興。
【山西省】元宵農(nóng)歷元月十五日是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是中國最古老的夜的節(jié)日。相傳西漢平定“諸呂”,漢文帝元月十五日開基,定為元宵節(jié)。舉國上下張燈結(jié)彩,歡度佳節(jié)。深宮皇室,大家閨秀也可上街看觀燈游玩。
元宵節(jié),家家戶戶自制元宵(今有專業(yè)戶專賣)。元宵古稱“浮元子”,是一種雅俗共嘗,甜而不膩,膾灸人口的民間小吃,全國流行?!靶菭N烏云里,珠浮濁水中”?!拜p圓絕勝雞頭肉,涌膩偏宜蟹眼湯”。古詩人如此描摩元宵圓,難怪此物歷經(jīng)千年,風行不衰。掛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jié)必備的一種形式。每逢元農(nóng)宵節(jié)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從十四至十六,每晚都開,遠遠望去,樓房張燈結(jié)采五顏六色,將整個城市裝扮的富麗輝煌,各單位也爭相制作各種各樣的花燈,在街上掛起,供人們欣賞,花燈樣式之多,數(shù)不勝數(shù),有動物的,有生肖,有謎語猜謎的,有宮燈的,有現(xiàn)代電器的,也是歌頌現(xiàn)代人新生活的,飛機,火箭,飛船的,有鼓燈、潤餅燈、魚蝦雞鴨鵝燈、柑桔香蕉菠蘿燈、宮燈、如意燈、料絲燈、玻璃燈、走馬燈……形形色色,異彩紛呈。
放焰火,為山西人民元宵節(jié)最為喜人的活動。元宵節(jié)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煙火越來變得越美,越來越大,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顏色越來越美越來越艷麗。
文藝踩街,堪稱民間文化化妝大游行?!把b扮故事,盛飾珠寶,鐘鼓喧天,一國若狂”。(明間喬元《閩書》)。從十四到十六,連續(xù)三天各縣區(qū)的都組織大大小小的各種文藝匯演到市里來,有民間藝術(shù),有現(xiàn)代藝術(shù)展示,有傳統(tǒng)文藝,有古老樂曲,有八音會,有古裝戲,花樣之多,數(shù)不勝數(shù)。辦大型燈展。各單位都想聲,光,色俱全的大型燈展在街上展出。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傳說的,有帶有啟迪意義的。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的元宵節(jié)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泰安市寧陽縣的元宵送燈至祖墳。濱州市博興縣的元宵節(jié)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jié)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日照市莒(jǔ)縣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jù)說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jié), 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shù)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陜西省】鳳翔縣於元宵節(jié)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并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江蘇省】武進區(qū)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鹕渍邽樗?,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省】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jīng),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jié)以精致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元宵節(jié)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元宵節(jié)設酒祭床。
【江西省】新建縣民于元宵掃墓插竹為燈。萬安縣城各鄉(xiāng)均於元宵節(jié)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云夢縣(今之江漢)老農(nóng)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卜歲事。武昌的“弄龍”要一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游完龍燈后,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四川省】四川元宵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馀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jié)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福建省】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jié)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nèi)廟宇繞境迎香,稱為“凈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jié)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jù)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fā)生瘟疫。
【廣東省】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jù)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nèi)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jù)說可以產(chǎn)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云南省】云龍縣於元宵節(jié)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jù)說可以去疾病。元宵節(jié)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這種食品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詩人姜白石在一首《詠元宵》的詩中寫道:"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寫過一首《元宵煮浮圓子》詩: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臺灣省】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tǒng)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xiàn)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燔動黃金地,鐘發(fā)琉璃臺。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三百內(nèi)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xiāng)人賽紫姑。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注:珍品這里指元宵)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注:一說此詞為朱淑真所寫。)
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游人笑語中。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余歡。
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
搖籃血跡難割離,葉落歸根是正理。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如霜。
元夕風光,中興時候。東風著意催梅柳。誰家銀字小笙簧,倚闌度曲黃昏後。撥雪張燈,解衣貰酒。觚稜金碧聞依舊。明年何處看升平,景龍門下燈如晝。
今年元夕。探盡江梅,都無消息。草市梢頭,柳莊深處,雪花如席。一尊鄰里相過,也隨分、移時換節(jié)。玉輦端門,紅旗夜市、憑君休說。
元宵姑娘: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欲投井。朔搭救后問明原委,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后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遂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并答應幫忙。東方朔擺攤占卜,所有人問卦結(jié)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帝向東方朔請教,朔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苯忉屨f: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以瞞玉帝。是日晚,元宵雙親進城觀燈。在東方朔的幫助下一家終于團圓。
皮影相思: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后,漢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詩:“張燈作戲調(diào)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huán)佩姍姍蓮步穩(wěn),帳前活見李夫人?!闭f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破鏡重圓: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zhí)一半,作為以后相見的憑證。并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賣鏡于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后,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jié)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睏钏氐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于團圓。
燃燈七盞: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jié)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雙喜臨門: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jié)時路過一地,一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lián)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蓖醢彩粫?,卻記在心中。到京后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lián)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lián)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xiāng)時發(fā)現(xiàn)那聯(lián)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lián)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10.袁世凱:害怕袁消,將元宵節(jié)兩易其名的人。
元宵節(jié)也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一個浪漫的節(jié)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tǒng)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tǒng)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jié)卻可以結(jié)伴出來游玩,元宵節(jié)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jié)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所以元宵節(jié)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jié),而不是有人膚淺臆想的七夕。傳統(tǒng)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jié)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此為例證。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tǒng)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xiàn)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元宵佳節(jié)將至,很多人家里早已備上元宵,一頓吃不完,甚至連續(xù)幾天都是餐桌上的“??汀保绮?、加餐甚至夜宵都少不了。俗話說過猶不及,其實說起吃元宵來也是一樣。從營養(yǎng)學來看,糯米皮加上豆沙、芝麻、棗泥、花生等甜餡或鮮肉、菜肉等咸餡,都是高糖分、高熱量的非健康食品。那么到底如何吃元宵,才能保證美味與健康兼收呢?早餐不宜食,用元宵屬于高熱量、高糖分的食品,還含有油脂,但卻缺乏營養(yǎng)素,除了熱量和糖外并沒有太多其他營養(yǎng)。這樣的食品首先是不適合當早餐吃。除了缺乏營養(yǎng)外,還因為人早起時胃腸道功能是最弱的,而元宵外皮的部分都是糯米的,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早餐吃元宵很容易出現(xiàn)消化不良,而導致泛酸、燒心等情況,影響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元宵、湯團是兩回事。可以說是北方、南方之不同淵源所致。
北京做的元宵,是以餡為基礎制作的。機器做元宵的操作過程如下:先是拌餡料,和勻后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后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江米(南方叫糯米)粉,機器就“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層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鍋煮時江米粉才吸收水份變糊。
南方的湯團(北京人按四川習慣叫做湯圓)做法完全不同,倒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面一樣),放置幾小時讓它“醒”透。然后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里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湯團餡含水量比元宵多,這是兩者的區(qū)別之一。包湯團的過程也像餃子,但不用搟面杖。濕糯米粉粘性極強,只好用手揪一小團濕面,擠壓成圓片形狀。用筷子(或薄竹片狀的工具)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zhuǎn)邊收口做成湯團。做得好的湯團表面光滑發(fā)亮,有的還留一個尖兒,像桃形。湯團表皮已含有足夠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現(xiàn)做現(xiàn)下了吃?,F(xiàn)在有了速凍工藝,湯團才出現(xiàn)在商店里。
南方的湯團有多種“流派”,現(xiàn)在最出名的是寧波的“黑洋酥”湯團。所謂“黑洋酥”就是豬油和黑芝麻粉的混合物,而且豬油不是熬出來的純油,要用取自豬肚子里的原塊的“板油”。撕去“板油”外面的網(wǎng)膜后用手工擠壓、揉搓它,再一點一點地摻入黑芝麻粉。這東西從現(xiàn)代保健觀點看是絕對的糟粕,可吃起來口感極佳:滑糯軟燙,值得一試。
湯團越軟、滑越好,所以對糯米原料很講究。要選粘性特強的品種。加工工藝上也有說法,要用“水磨粉”。就是說,把糯米粒用水泡過后,連水帶米一起上磨(象磨豆?jié){那樣),而且最好用石磨磨。磨成的粉用紗布袋吊起來瀝干,可以冷藏三四天(時間長了會發(fā)酸)??梢?,好的湯團很難工業(yè)化生產(chǎn)出來,這又是它與元宵不同的一個特點。
元
宵
節(jié)
去
哪
玩
?
丅
線路產(chǎn)品
▽
點擊鏈接查看行程
點擊鏈接查看行程
點擊鏈接查看行程
點擊鏈接查看行程
點擊鏈接查看行程
點擊鏈接查看行程
┈┈┈┈┈┈┈┈┈┈┈┈┈┈┈┈
點擊鏈接查看行程
┈┈┈┈┈┈┈┈┈┈┈┈┈┈┈┈
點擊鏈接查看行程
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http://hg2373.com/mobile/article/list/cateid-4.html
創(chuàng)始人
http://hg2373.com/mobile/article/list/cateid-290.html
地址
校外:山東聊城東昌府區(qū)興華東路7號
校內(nèi):山東聊城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旅游管理學院
電話
點擊電話 直接撥打